求主興起禱告的心
經文【徒12:1-19】
講員: 梁素梅傳道 記錄:梁莊儀姊妹
引言
在有限的人生中,能認識耶穌得着救恩是莫大的恩典。然而,大家可有想過跟隨耶穌要付上生命的代價呢?「敞開的門」(Open Doors)是一家服事受逼迫的基督徒的機構,根據他們的資料,目前因信仰而遭受高度逼迫和歧視的基督徒有超過3億8千萬人,佔全球基督徒的七分之一。當面對艱難時,祈禱是屬主的人最具威力的秘密武器。今天,仍有55億人在福音的門外,盼望藉着今天的信息,求主興起我們禱告的心,以禱告擊破那在空中掌權者的勢力。使徒行傳讓我們看見聖靈的工作,藉着聖靈的引導,福音在極困難的境況中仍能被廣傳。這使人看見禱告的果效,以及大能的神如何成就祂的美意。今天的經文提及當彼得被關在監牢,教會為他切切的禱告守望,因而帶來震撼的結果。
在困境中要以禱告仰望神 (徒12:1-5)
12:1-3提及希律王下手苦待教會中人,使徒雅各(約翰的哥哥)成為第一位殉道的使徒。當希律發現群衆竟擁護和支持自己,便計劃捉拿頭號領袖彼得,以討好猶太人及鞏固其政治地位。當時正值為期一周的除酵節,在這被視為神聖的日子不宜殺戮,所以希律王計劃過了逾越節後,才安排公審彼得,然後把他處決。其實主的門徒受迫害不是單一事件,早在同書第7章就記述了司提反因指責猶太教領袖的祖宗逼迫先知、殺害耶穌、不守律法真義等,惹來眾人用石頭將他打死。另外,第8章提及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門徒分散;第9章裏掃羅殘害教會,捉拿信徒下監,後來他在大馬士革歸主(徒13:9, 掃羅又名保羅),又宣講耶穌是神的兒子,遭到猶太人追殺。雖然當時猶太教領袖或羅馬政府經常逼迫基督徒,但他們一直在困境中為主傳福音、作見證。由於彼得之前曾被收監和逃脫(徒5:19),所以希律這次以重兵嚴密看守,絕不容許彼得再次逃走。面對如此嚴峻的境況,教會的肢體必會感到驚惶和害怕,亦擔心彼得的安危。他們可以做甚麼?屬神的人最有威力的秘密武器就是祈禱!「教會卻為他切切地禱告神」(徒12:5),「切切」原文有「不斷、堅守到底」之意,意即在禱告中尋求神的幫助。
這使我想起一位宣教士──富能仁(James Outram Fraser),他生於1886年,在富裕的英國基督徒家庭長大。富能仁聰明好學,大學畢業後任電機工程師。1906年,在一次基督徒營會上,他結識了其中一位「劍橋七傑」的內地會宣教士,他被宣教士的分享深深感動,後來更申請加入內地會。1908年,22歲的富能仁按神的呼召,離開家庭、放下工作,毅然乘船離開英國,回應內地福音的需要。他先在上海的語言學校學習中文,1910年被差往雲南,服事傈僳族人。富能仁常到山區探訪傳福音,由於山裏氣候多變,難以適應,食物也沒營養,生活條件很差,因此他常常病倒;加上當地人非常迷信,剛信主的家庭一旦遇到疾病或困難,信心便動搖,離開真道。面對這場屬靈爭戰,富能仁沒有灰心,在他寄回英國家鄉的信中,他仍鼓勵英國的基督徒為他在中國的宣教工作禱告:「我越來越感覺到,歸根究底,只有上帝子民的禱告才能為這項工作帶來祝福,無論他們是否直接參與其中。保羅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但賜下增長的卻是上帝……」雖然面對困難,但他仍繼續鼓勵弟兄姊妹為中國人的靈魂禱告。富能仁宣教士於1938年離世,終年52歲,他在中國30載,歷經艱難挑戰,自年青時便將生命奉獻給神,在困境中以禱告仰望神,將最寶貴的救恩帶給傈僳族人。他又為傈僳族發明文字,今天,傈僳族人已經有他們自己語言的聖經及讚美詩。感謝神!你願意像富能仁宣教士,將最好的獻給主,為祂所用嗎?
在禱告中經歷神奇妙作為 (徒12:6-11)
在希律公審彼得的前一夜,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神蹟。那時,教會的弟兄姊妹正徹夜不斷為彼得祈禱,求神施恩幫助他脫離險境。彼得被囚在監牢裏,雙手被兩條鐵鍊鎖着 (徒12:7),睡在兩個兵丁中間,囚室門外也有人看守。在嚴密的看守下,彼得按理是不能輕易入睡的。此時,忽然有主的使者出現,天使不是輕輕喚醒彼得,而是要拍打他,他這才醒過來。彼得竟能如此酣睡,或許是因為對神充滿信心,全然將自己交託給神,相信神必拯救他,即或不然,神也必有祂的美意。今天,或許你正處於艱難的境況,也許是學業、工作、健康、家庭出現問題,令你忐忑不安……但別忘記屬神的人最有威力的秘密武器就是祈禱!盼望我們都以信心仰望神的帶領及幫助。我們是神的兒女,祂疼愛我們,又按時供應我們所需。請不要灰心,只管緊緊的依靠神!結果,天使救了彼得離開監牢,並叫他束上腰帶、穿上鞋子、披上外衣,跟着自己走。彼得以為他一路見到的是異象,事實上,天使確實帶領了彼得穿過一層又一層的監牢,當彼得安全離開監牢,走過了一條街道,天使才離他而去。這時,彼得已從半睡半醒中清醒過來,知道父神真的差遣天使救他脫離險境。
有一位西方宣教士無懼戰火的威脅,他不想在危難的日子離開當地人,於是留下來繼續服事。有一天,宣教士與一位弟兄開車外出,他們沒留意原來一直有人跟蹤他們。宣教士在路上內心感到不平安,便改變主意返回教會,正當他們下車走到教會門前,弟兄姊妹出來,原來他們正為宣教士祈禱,此刻當宣教士回頭一望,一直跟蹤他們的車輛這才離開。當弟兄姊妹恆切為宣教士祈禱,神的靈便引導宣教士做了重要的決定,最終他能脫險。從宣教士的經歷,讓我們看見禱告的能力。差會一直鼓勵各成長班及女傳道會為宣教士祈禱,若不清楚你所屬的單位關心哪位宣教士,你可以向福音部查詢。別小看禱告的能力!雖然我們未必能成就事情,但神卻會悅納我們的服事並樂意與我們同工。
在禱告中要以信心仰望神 (徒12:12-19)
彼得清醒過來,決定「往那稱呼馬可的約翰、他母親馬利亞家去」(12:12),這位馬可就是跟隨巴拿巴和保羅參與第一次宣教工作的年青人(徒13:5)。當時有許多人聚集為彼得禱告,「禱告」一字是現在時態,作者路加指出了他們是一直為彼得切切的祈禱,因為彼得危在旦夕,他們惟一可以做的就是求神施恩拯救,叫彼得脫困。彼得來到馬利亞的家,屋內各人聽見彼得突然出現,各有不同的反應,從中可看見他們向神祈禱的信心有多大。僕人羅大出來應門,她馬上認出是彼得的聲音卻高興得忘了開門,然後急急跑去告訴屋內的人,即使眾人不相信,但羅大仍然堅持她沒有聽錯。屋裏的人說羅大瘋了,形容她好像失去理智,他們認為那只是彼得的「天使」。原來,猶太人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守護天使(參詩91:11)。還有另一種說法,當人死了不久,守護天使便會出現。眾人會否猜想彼得已遭不測,所以才有如此說法?當時猶太社會男尊女卑,更何況羅大是女奴僕,恐怕不會有人對她的話深信不疑?為何眾人斷言這是彼得的天使,而不是彼得本人?他們不是不斷祈禱,祈求彼得平安回來嗎?他們真的對神有信心,相信祂必會拯救彼得嗎?
弟兄姊妹,我們會否也像屋內的人一樣?當我們向神祈禱,及後神又成就所求的時候,我們會否相信這是神垂聽禱告的果效呢?雖然成就事情的是神,但也不要輕看我們祈禱的能力,因為神喜悅人的禱告和與神同工。差會曾舉辦「把握時機宣教生命」課程,其中一課談及宣教歷史。在十八世紀,有一位德國伯爵為着一些孩子悔改、靈性復興而迫切祈禱,後來不斷有信徒加入禱告行列,這禱告竟持續了一百年之久,結果帶來宣教行動。在1727-1930年約二百年期間,共有超過3000位宣教士離開家鄉,外出傳揚福音。當時宣教士與信徒的比例是1:12,而這偉大的宣教行動乃源於一位德國伯爵的禱告。自2018年起,我與差會幾位同工推動了「為萬國萬民祈禱」,雖然參與人數不多,但祈禱的服事不在於人多或人少,而是學習用信心仰望神,以禱告來祝福萬國萬民,正如耶穌所說:「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哪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18:19-20)這寶貴的應許成為我們的激勵。順帶一提,我們的代禱內容乃來自《宣教日引》,這是為華人教會編制的祈禱手冊,幫助信徒具體地為未得之民禱告,鼓勵大家向教會索取,一同為萬民禱告。
結語
因為教會不住的禱告,彼得才能經歷神的拯救。求主興起我們禱告的心,禱告不只為了自己的需要,更是為正在被逼迫的3億8千萬基督徒代求、為55億仍在福音門外的靈魂祈禱!願我們學習在困境中以禱告仰望神、在禱告中經歷神奇妙作為、在禱告中以信心仰望神。6月是教會的「差傳月」,今年的差傳教育主題是「創意思維‧啟發宣教」,「創啟地區」就是那些不歡迎宣教士進入的地區,他們要以另類的方式來服事,因此我們需要以禱告求神開路。差會同工及差委為3歲以上的弟兄姊妹製作了祈禱手冊,邀請大家成為「代禱勇士」。我亦鼓勵大家出席周三祈禱會,一同為教會守望,在禱告中以信心仰望神在差傳工作上的帶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