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浸信會

講道訊息

教守主命

經文【太28:18-20、5:1-11】

講員:曹偉彤牧師      記錄:李卓維弟兄

引言

浸信會的屬靈操練可以追溯到英國十七世紀清教徒的宗教改革運動。浸信會是心靈的宗派, 很注重心靈的改變。清教徒和浸信會人士是朝聖者,要邁向天上的耶路撒冷,在路途中,我們要面對罪惡的世界,靠的就是自省和禱告。

心靈的改變

約翰‧本仁(John Bunyan)指出信徒可從聖經經歷神的恩典和自省,當他經歷萬難心情難過時,他就會默想聖經,再呼求神的心意,所以他所實踐的是一種神聖閱讀(Lectio Divina)──通過閱讀、默想,讓經文向你說話,與神聊天。除了讀經,本仁亦看重祈禱,他認為祈禱是心靈的事,當祈禱的時候,寧可心靈無話無語,也不要充斥沒有心靈的話。本仁很着重心靈虔誠。他認為轉信(Conversion)始於心靈,基督徒要關心社會,做好見證,在當中過聖潔的生活,促進世界的美好。

傳福音的靈性

接着,約翰‧加諾(John Gano)經歷了雙重的覺醒,第一重的覺醒是心靈的改變,他學到是神的恩典改變他的心;第二重覺醒就是他的悔悟的心領受到宣教的大使命。他認為每個基督徒都需要用行動來見證信仰。到了近代,羅莎莉‧米爾斯‧艾波比(Rosalee Mills Appleby)結合了心靈改變和宣教靈性的實踐。她認為人的靈性覺醒、心靈重生和耶穌基督的力量才能改變人心及這個世界。真正的靈性覺醒和社會改變是來自人的內心,只有重生的心才能打開天堂的窗戶,而不是靠智力。人的重生不僅更新個人的道德標準,也會改變世界。總括來說,浸信會靈性實踐的核心就是心靈的改變,及由內而外有行動的表現。

大使命的靈性踐行 

馬太福音28:18-20提到大使命,就是要去使萬民作神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為他們施浸,並將基督所教導的一切都教導他們。信而受浸,浸禮是關乎人的生與死,是從一個罪人到義人的生命回轉,羅馬書6:3-5作出了提醒,我們是藉着浸禮歸入基督耶穌的死,又和祂一同埋葬,叫我們有新生的樣式,與基督的復活聯合。所以,浸禮不是只有一次的儀式,而是在我們生命中不斷發生,使我們不斷經歷基督的死和復活。除了浸禮,教導亦是大使命的重要部分,其中登山寶訓(太5:1-11)就是教導我們怎樣成為門徒、如何作門徒:

1)「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5:3)

虛心的人是指知道自己靈裏貧窮,沒能力自救的人,他們會虛心接受基督所教導的一切(即使和這個世界的教導不同),明白人的有限,常常檢討並為犯罪悔悟。另一方面,虛心的人也可以指在經濟上貧窮的人,他們長期受壓,心靈受創,亟待神的救恩。而那位原本在天上滿有能力的耶穌基督竟然甘願降卑,成為貧窮!原來,基督顧念人一切的需要,不論是屬靈或是物質的,我們也要效法基督,關心這類人。在靈裏貧窮的人,在神裏面偏偏變得豐足,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2)「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5:4)

哀慟的原文是指受苦、憂傷,彼得就曾經三次不認主而出去痛哭(太26章)。哀慟的另一個意思是為人的缺乏而哀傷,基督也為人因罪惡所帶來的苦難而哀慟。當我們學會了和基督一同哀慟,這個就是真門徒的標記。哀慟的人能彼此安慰、彼此支援,況且神更會擦去一切眼淚,並且親自安慰。 

3)「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5:5)

溫柔不是軟弱,而是一種節制的力量。溫柔的人是謙和的人,是不激進的人,是不自我中心的人。他走向神那裏,接納他的生命都在神以下。與此同時,溫柔的人,對別人柔和。溫柔的人也關注社會公義的需求,減少人的不幸和缺乏。他總是進到神的恩惠當中,接受生命的一切都是神的恩典,而地土就是人和神相遇的地方。

4)「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5:6)

饑渴慕義是指在靈魂深處,我們都渴望神的義。這種義是神眼目中的正確操守,是按神的旨意去處事,是正義的行為。饑渴慕義的人不會求自己的益處、名位或權勢,他們全然地倚靠神,知道神一定會供應,所以專心先求神的義。這些人有神的活水,所以永遠不渴,能夠有天上的瑪哪,並且永遠活着。

5)「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5:7)

其實第四福和第五福是息息相關的,因為饑渴慕義的人是必須要心懷憐恤。憐恤是「多於同情」,不是短暫的感情,而是裏面有公義、恆久的恩慈。耶穌基督說明神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耶穌應許憐恤的人必蒙憐恤,正如馬太福音6:14所說:「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所以,當我們憐恤別人的時候,天父也會憐恤我們。

6)「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5:8)

清心是指心裏乾淨,專一的渴望神,就好像雅各書4:87所說:「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有罪的人哪,要潔淨你們的手!」另一方面,清心的人代表他有純正的動機和心懷,所以耶穌責備法利賽人的虛偽:「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洗淨杯盤的外面,裏面卻盛滿了勒索和放蕩。你這瞎眼的法利賽人,先洗淨杯盤的裏面,好叫外面也乾淨了。」(太23:25-26)這些法利賽人只潔淨表面,但內心卻充滿了很多污穢和惡毒,以致表裏不一;相反,清心的人行義是基於清潔的心,他們表裏如一,因此在任何環境都能看見神,當然包括將來在天上的耶路撒冷,全然地看見神。

7)「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5:9)

使人和睦不只是避免衝突,更是像英文翻譯的「締造和平」(peacemaking)。《七十士譯本》用到希伯來文Shalom,意思是補償、使之整全。當耶穌說「使人和睦」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祂其實是吩咐門徒要到那些落在絕望又被欺壓的人當中,帶給他們平安,使他們的生命復原,並得到整全的醫治。我們要特別留意當時的背景,那是正值羅馬帝國的時期,耶穌暗示管治者並沒有為人帶來「真正的」和平,而這種和平不是用刀劍便能成就的,唯有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才可以滅掉一切的冤仇。使人和睦的人必稱為神的兒子。

8)「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5:10)

為義受逼迫的原因,是因為信徒持守世人所憎恨的神的真理。當信徒追求神的義,世界便會憎惡和逼迫他們。雖然神應許天國是他們的,但是請注意,這應許不是因為人的義行,而是因為背後隱藏着神的恩典,終有一天會成就:「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腓2:10-11) 

結語

「八福」是耶穌基督地上教導的精髓,是我們所有人一生都要學習,也要教人去遵守的。深願我們繼續承傳這種屬靈的操練,關心別人靈魂的需要,高高興興地傳福音,因為我們都要教守主命──教導和遵守主命。

九龍城浸信會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