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富足的積存與捨棄
經文【路12:13-21,33-34】
講員:區祥江博士 記錄:羅慕琳姊妹
引言
今天是「成年主日」,成年部本年的主題是「守護家庭」。教會對「成年人」的定義是35-54歲人士,我曾詢問人工智能(AI),這組別的人會遇到甚麼挑戰?最容易忽略甚麼?原來這階段的成年人應該都在拼搏期,事業與財務壓力可能令我們「沒時間」回教會;而在家庭與人際關係中,我們正處於「夾心階層」,父母大概都已經70-80歲了,兒女可能還是年幼期或處於暴風少年期,在這夾層裏,我們要面對很多的人際張力,工作和家庭已經讓我們很勞累,再加上年紀漸大、健康和體能都會產生大的變化,還有婚姻、事業等挑戰……我們在這人生階段花了很多精力、時間去賺錢、積存,嘗試令家庭變得富足,但在過程中卻往往忽略了一些重要的東西。
經文背景
「眾人中有一個人對耶穌說:『夫子!請你吩咐我的兄長和我分開家業。』耶穌說:『你這個人!誰立我作你們斷事的官,給你們分家業呢?』於是對眾人說:『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12:13-15)這人大概也是想要多些金錢,為家庭打好基礎。我們先看看場景,耶穌在眾人面前講道,這可能是有幾千人的場合,能發問的一定是在前排的人,大家都在專心聽道,而他向耶穌提出的問題似乎不太合適──當耶穌在分享天國的福音時,他提出的卻是自己的家事。當時的拉比的確有責任去做評斷,然而耶穌並沒有正面回應他,在第14節,耶穌的意思就是不會為他斷事,這就如「浪子比喻」(路15)中的兩兄弟,他們家產的分配是:長子得三分之二,小兒子得三分之一,這人可能是因分家產而導致不愉快,想早一點分或多分一些,所以才有此提問。耶穌不願意和他評斷這個道理,這讓我們反思,我們所信的神既不是「有求必應」的黃大仙,也不是「Yes Man」,不是你求問就一定會得到首肯或安撫!有時候,如果我們問得不恰當或動機不良,耶穌也會為着你的好處「說不」!回到經文,耶穌在第15節間接指出這個人的生命有兩個很大的問題。
兩個問題
1)貪心
耶穌雖然沒替他分家產,卻已是間接回答了他,並指出了他的問題所在──貪心。我為貪心定下了一條方程式:我們想擁有的(What we want)/我們所擁有的(What we have)。當人不滿足於自己已擁有的事物,便會跟那發問的人一樣,希望得到更多。當我們已擁有很多,可以為此感謝神的祝福,然而,當我們不滿足於現狀而想要更多更多,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們常常說貪心的人是不會快樂的,那麼「快樂」到底是甚麼呢?我認為是:我們所擁有的(What we have)/我們想擁有的(What we want)。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已經擁有很多,而他想要的並不多,那麼他就會快樂,即所謂的「知足常樂」。如果把兩條方程式放在一起,你會發現分子和分母剛好是對調了,原來一個貪心的人不會快樂,是因為他把次序倒轉了!認定已擁有的多於想擁有的,並且懂得因此而感恩,這就是快樂的秘訣了。
2)錯放焦點
這人的第二個問題,就是他視「家道豐富」為生命中很重要的事。事實上,這也許是很多男士的共同想法。弟兄往往是「家庭的供應者」,自覺要賺取足夠的金錢,打好家庭的經濟基礎,於是會把眼目專注在這方面。然而,耶穌指出我們的生命不該如此。「就用比喻對他們說:『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自己心裏思想說:『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怎麼辦呢?』又說:『我要這麼辦: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裏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然後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吧!』」(路12:16-19)這是一個有趣的比喻,描述了一個人的內心在自言自語。這段經文中的「我」是很突出的,因為整段對話都是環繞他自己。這人的困擾就是「太多」!甚至多得可以對自己的靈魂說,只管安安逸逸(Take your Rest)地吃喝吧!這讓我們想起傳道書,傳道者說我們勞碌後就可以吃喝快樂,這是正常合理的。這個人的想法全都看似合理、無可厚非,那麼耶穌為甚麼要說這個比喻呢?問題就在於他沾沾自喜,認定生命是在自己的掌控之下,甚至認為財物能滿足其靈魂的需要。許多大富翁也因為找不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而感到不快樂,這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以為當積存足夠的財物後就能滿足靈魂的需要。貧窮也許會使人受苦,但富有卻不一定代表心靈會滿足和快樂,這人用了很多時間與精力去積存財寶,以為如此便可以讓靈魂快樂,這顯然是錯誤的。
聖經裏有很多帶有對話的比喻,例如主人和僕人、父親和兒子等,雖然這個比喻是自言自語,但唯有這段經文有神直接參與對話,可見其嚴重性:「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12:20-21)神一開口就說他無知,他為自己鋪排多年但今夜就要沒命了,這是何苦呢?生命的長短一向在神的手中,但這人卻沾沾自喜,滿以為自己能掌握一切。21節提及「為自己積財」,這裏再次指出這人的自言自語總是以「我」為中心,他那麼富有卻單顧自己,漠視了身邊的人的需要。原來,即使你家財萬貫,在神面前也是不富足的──生命的富足不在於我們積存了多少,而是積存了的東西最終歸誰呢?這財主心中好像沒有其他人,甚至連家人也沒有提及,有些釋經學者則說這個「誰」是指「未來的自己」。財主的問題正正在於以為自己還有很長的壽命,誰知神「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了。
最近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書中提到人在生前積存了許多事物,可是在死前卻不一定都花光。作者提到「錢、健康及自由的時間」這三項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它們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積存比例:20-30歲,事業剛起步,錢不多、健康及自由時間卻有很多;40-50歲,錢慢慢變多、健康仍在但自由時間變得很少;60歲以後,如果運氣好,可能有很多的錢,亦有很多的自由時間(已退休),但健康會變差。這本書的建議是,趁你仍在生且擁有健康的時候,要用資產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或與家人分享,創造美好的共同回憶和經歷。我們以時間、生命去換取物質,這是無可厚非的,可是,假如我們只把關注放在「家道豐富」或「積存物質」之上,卻不一定等於富足,甚至可能會變成貧窮──窮得只剩下財物,沒有了生命中其他更重要的東西。
天國的財富
「你們要變賣所有的賙濟人,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就是賊不能近、蟲不能蛀的地方。因為,你們的財寶在哪裏,你們的心也在那裏。」(路12:33-34)這裏說到我們在地上和天上分別有兩個戶口,天國經濟的邏輯不是要賺取或積存而是捨棄,因為地上的財富都是不能帶進永恆的。當生命走到盡頭時,回望過去,你有沒有給予足夠的時間與子女相處呢?有沒有和太太保持美滿的婚姻關係呢?還是只是專注經濟條件,忙於累積地上的財富?也許你也聽過這個故事,一位小朋友問:「爸爸,你上班每小時能賺多少錢呢?我想跟你買兩個小時。」這聽起來很悲哀,是嗎?其實人的一生,很多東西都帶不走,你能留下的,也許就是在安息禮之時,別人對你的緬懷,假如大家只記得你一輩子都只顧工作賺錢、沒有與人交流,也沒留下甚麼可供人回憶,這是多麼的悲哀!天上的財寶「就是賊不能近、蟲不能蛀的地方」,既不會貶值,也不會變成負資產,而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會在天上記帳。
結語
當你帶人信主後,天上的天使會一起歡呼拍掌,你天上的戶口便有進帳;如果你是成長班導師,當你看到班員有需要便與他同行、陪他成長,你天上的戶口也會有進帳。也許你花了一天來陪孩子露營是有點累,但在孩子的記憶中卻是十分寶貴、難忘的。弟兄姊妹,你將來想留下甚麼呢?是地上會朽壞的財寶,還是天上永恆的財富呢?我們有沒有為身邊的人和事留下一些回憶或價值?又有沒有幫助別人,使他們的生命變得更豐盛呢?請不要錯放生命中的先後優次,成年人,你的心在哪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