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我是」系列 (1)──基督徒都需要「破」
經文【約6:22-40】
講員:鍾家威傳道 記錄:黃嘉馨姊妹
引言
「約翰福音『我是』講道系列」將透過七個「我是」,使我們更具體地認識耶穌以及祂的思想,今天是第一講。「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顧名思義,耶穌之於我們,就像人賴以生存的食物一樣。在信仰生命裏,耶穌基督就像我們屬靈生命的必需品,不可或缺。可惜,這住往不能在我們的生命或教會生活裏反映出來,我們甚至追求別的東西多於耶穌,更遑論讓耶穌成為我們生命中的必需品了。今天的分題是「基督徒都需要『破』」,到底要破甚麼呢?原來我們信仰裏會有一些謬論、偏差,以為只會發生在未信或初信者身上,但事實並非如此。今天,讓我們透過耶穌與眾人的對話,逐一擊破這些謬誤並重新正視耶穌就是我們生命的糧。
一、交易式的信仰(6:22-27)
「第二日,站在海那邊的眾人知道那裏沒有別的船,只有一隻小船,又知道耶穌沒有同他的門徒上船,乃是門徒自己去的。」(6:22)「站在海那邊的眾人」是甚麼人呢?原來就是在同書6:1-15所記載耶穌以神蹟餵飽的那五千人。他們被耶穌的能力所吸引,甚至想擁立祂為王。第二天,耶穌在海上行走後(6:16-20)與門徒一起去到迦百農,那些群眾仍然繼續尋找耶穌,「眾人見耶穌和門徒都不在那裏,就上了船,往迦百農去找耶穌。既在海那邊找着了,就對他說:『拉比,是幾時到這裏來的?』」(6:24-25)他們想進一步了解耶穌,亦好奇耶穌是怎樣渡海的,但耶穌沒有直接回應他們的提問。「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6:26)耶穌當面揭穿他們的動機──只為餅,不為神!他們着眼於神蹟所帶來的好處,卻不明白神蹟背後的真正意思。根據四福音書的記載:神蹟,是讓人思想上帝的永恆國度;神蹟,是讓人在生命裏看見上帝工作的足跡,並以此彰顯上帝的榮耀。可惜,眾人的焦點仍停留在神蹟所帶來的好處之上。「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因為人子是父神所印證的。」(6:27)耶穌透過對比,提醒他們要將焦點放在永恆之上,切勿在屬靈上短視或停留在短暫的好處之中。今天,我們返教會的光景又是如何呢?
感恩信仰的確可以帶給我們很多祝福,然而,我們必須小心,不要像昔日的眾人一樣,為着地上的好處,如:擴大人際網絡、子女升學等種種原因才返教會。我不會否定這些動機,某程度上,我們追求永生也是一種對好處的尋求,然而,我們必須留意別讓「好處」蓋過神,否則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只會變得膚淺,甚至淪為一種「交易式的信仰」──我可以相信祢,但作為交易,祢必須給我好處。弟兄姊妹,假如你真的抱持交易式的信仰心態,為着短視的好處信主,那麼當你在信仰上遇到挫折,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或在得到這些東西後),便很容易放棄信仰。另一方面,當我們在順境時才去擁抱信仰、投入更多教會生活的話,是否有點「輸打贏要」呢?我們常常將恩典、屬靈的字詞掛在嘴邊,卻不能反映我們與神的關係到底有多深。我們來到耶穌面前,到底想得到甚麼呢?神在我們生命裏有很多的恩典和足跡,上至在教會裏的名聲和地位,下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供應……請撫心自問,當這些「好處」不再時,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會變得如何呢?這讓我想起詩篇:「我的心哪,你曾對耶和華說:你是我的主;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詩16:2)是的,我們的好處的確不在神以外,因此我們要破除「交易式的信仰」的謬誤,以免阻礙我們更深的認識上帝。
二、「考牌」式的信仰(6:28-29)
在信仰路上,我們是否認定必須把許多耶穌規定的事情都做完了,才能滿足祂的要求,以致變成一種「考牌」的心態呢(達標才能合格)?「眾人問他說:『我們當行甚麼才算做神的工呢?』耶穌回答說:『信神所差來的,這就是做神的工。』」(6:28-29)表面上,好像只要是神所要求的工作,群眾就會照做!在6:27,耶穌勸他們「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希望校正他們應該追求的目標。「勞力」(《和修本》譯為「操勞」)一字,大概使猶太人想起了他們的傳統教導──要謹小慎微,一輩子的持守好行為,如此才能滿足律法的條件,並且得到永生和上帝的喜悅!此刻,眾人很想耶穌具體地告訴他們到底要做甚麼,如此才有安全感。在我們信仰生命裏,曾否出現過這種謬誤,認定要做很多事才能取悅上帝呢?又或者為自己訂立一張清單,列出要遵守的規矩,參加甚麼服事、活動,然後四處宣揚自己為主有多勞碌?我無意否定大家為上帝的努力和付出,我甚至鼓勵人看見教會的需要後,要把握上帝給你的感動,盡忠事奉上帝,可是我們心態上必須有所警醒,不要有這種「考牌式信仰」的思維,甚至自覺與別不同,用自己所訂下的價值觀去衡量別人,導致自己內心充滿苦毒、計較,最終不能享受與上帝那美好的關係。「信神所差來的,這就是做神的工。」(6:29)事實上,耶穌的要求十分簡單,就是「只要信」!這份信是倚靠,不是與神工作(work with Jesus),而是與神同行(walk with Jesus),在日常生活中將一切都交給神,跟隨耶穌的步伐過活。《慢,是祂故意的》一書提到,在基督信仰裏,我們能從耶穌基督身上得到更多的輕省、從容不迫,遠勝許多焦慮、急躁、抓狂。「趕急不僅是計劃失序,更是心靈失序。」作者提醒,當我們事奉忙亂時,耶穌更想我們與祂親近,隨祂的節奏而行,而不是我們的!我們的生命裏是否有很多焦慮?信仰是否建基於行為?就讓我們一起追隨耶穌,多向祂祈禱,多靈修讀經,在生活中以耶穌的教導作為行事為人的準則。
三、自我中心的信仰(6:30-44)
群眾要求耶穌行神蹟來證明自己,甚至質問祂:「你行甚麼神蹟,叫我們看見就信你;你到底做甚麼事呢?我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如經上寫着說:『他從天上賜下糧來給他們吃。』」(6:30-31)他們的挑釁是明顯的:「我們的祖先摩西曾經在天上降下嗎哪,既然你自稱比他強,你可以行甚麼神蹟來讓我們相信你呢?」群眾再次犯錯,他們認為如果耶穌要超越摩西,就要行一個更大的神蹟,他們將焦點錯放在人的作為之上,流於表面的解讀「糧」的意思,他們用自己的想法「挑戰」耶穌:「五餅二魚」只是「地上」的糧,昔日從「天上」降下的嗎嗱才是真正的糧!耶穌回應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那從天上來的糧不是摩西賜給你們的,乃是我父將天上來的真糧賜給你們。因為神的糧就是那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的。」(6:32-33)「天上的糧」能賜下生命祝福人,讓人與神和好並得到永生。可惜,群眾仍然不明白,還是用自己的想法去建構「生命的糧」,於是,耶穌斬釘截鐵宣告:「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6:35)請注意,「我是」不是I am的意思,這是源自出埃及記3:14,當時神向摩西講述自己的名字:「我是自有永有的」,就是以這個「我是」作出回應。耶穌在這裏說「我是」,就是表明了祂的神性,而「生命的糧」則表示耶穌是人屬靈生命的必需品,有了祂就可以不餓不渴,有永遠的滿足,並且因信靠祂而得到永遠的生命。「只是我對你們說過,你們已經看見我,還是不信。」(6:36)耶穌已經清楚表達,為甚麼他們仍然不信呢?事實上,我們看見群眾一直都用自己的想法去建構「自己的信仰」,並為「生命的糧」下定義。他們的信仰是以自己為中心點,講求自我控制,他們的「想要」蓋過對耶穌的「需要」,甚至忘記了耶穌基督才是他們真正所需要的。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怎樣建構信仰呢?有甚麼攔阻我們更明白上帝呢?我們想要的東西有沒有超越了對耶穌的渴求?我們返教會是在尋找甚麼呢?請謹記,耶穌是我們生命的糧,是使我們靈命得飽足的必需品!
結語
實不相瞞,我當初也是帶着動機返教會的。當時教會籌辦了一支籃球隊,不單聘請了專業籃球教練,更吸引的是訓練過後總會請年青人吃飯。這策略可說是成功的,但到了今天,20人之中只剩下兩人仍然返教會,其中一個就是我。在過程中,教會、傳道同工都盡力盡忠牧養每一個生命,然而,當這些青年漸漸長大,有能力做選擇時,返教會便不是唯一的選擇。「當朋友一個又一個的離開,為甚麼我仍要返教會呢?有時候,不信主的人反而沒那麼多限制,他們好像比信主的人活得更開心,我為甚麼需要神呢?信神後,我仍要面對痛苦疾病,為何還要信主?」我也曾問過自己以上的問題,感恩上帝的說話幫助了我,特別是在崇拜裏,上帝親自安慰、鼓勵我,祂成為支持我屬靈生命的核心!弟兄姊妹,我們必須以謹慎的態度去面對生命、信仰,神是造物主,深知我們的需要。請謹記,世上沒有別的東西能像祂一樣滿足我們,而祂更會永遠的看顧我們,甚願我們一同宣告「耶穌是我生命的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