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需要我?
經文【路10:38-42】
講員:李美儀傳道 記錄:周婉玲姊妹
引言
雖然聖經中舊約和新約都是父系制度的時代,但當我們閱讀聖經時卻發現神一向重視婦女的地位,並透過稱讚她們生命的見證,讓信徒得着教導。其中有一對我們熟悉的姊妹,就是馬大和馬利亞。
馬大與馬利亞
如果要為這段經文選第一女主角,相信一定是馬大。為甚麼呢?因為以對白多寡而言,我們會發現妹妹馬利亞並沒有任何對白,短短5節經文主要的對話及描述均落在「有一個女人名叫馬大」的身上。整個故事的發展是從馬大對耶穌的主動接待開始:「他們走路的時候,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女人,名叫馬大,接他到自己家裏。」(路10:38)雖然經文並沒有歡天喜地、義不容辭等字眼,不過按當時的社會風俗和舊約的記載 ,接待客旅乃每個猶太家庭婦女的責任。另一方面,有很多婦女認信歸主,她們「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路8:3)綜合而言,馬大視接待耶穌為她個人的責任(及至後來耶穌使拉撒路復活時,主要仍是由馬大接待耶穌,參約1:20。)
這個接待的片段,讓讀者初步認識到馬大不僅懂得好客之道,更善於留意別人的需要。當時耶穌和門徒已經走了一段路程,然後來到馬大和馬利亞所住的村莊──伯大尼村(約11:1)。經文沒有像記述撒該接待耶穌的事蹟般,刻意的提及耶穌主動要求家訪,亦沒有稱馬大是一個罪人,所以馬大極有可能是基於看到耶穌和門徒已經走了那麼長的路程,主動接待他們。「接待」在這裏的意思是「友好地接受一個人的存在」,由此可見,馬大不是被迫接待耶穌和門徒,相反,她是懷着關懷別人的心,主動承擔接待的責任。馬大主動關顧別人、洞察別人的需要並且作出回應,這真是現今世代寶貴的愛人榜樣!因此,我們更能肯定馬大誠心接待、服侍他人。
來到10:39,第二女主角馬利亞的出現豐富了我們對馬大性格的認識,亦揭示了馬大內在的情緒。大部分中文聖經(包括《和合本》)也是如此翻譯:「他有一個妹子,名叫馬利亞,在耶穌腳前坐着聽他的道。」坐在腳前是非常接近之意,透過妹妹對神話語的渴慕,凸顯了此時馬大對主耶穌的說話的態度。可是,難道作者想對照出馬大不愛主的形象?抑或她喜歡做家務多於聽道?事實上,原文的意思是:「……也是/同樣是在耶穌腳前坐着聽他的道。」加上10:40說:「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裏忙亂……」如果要譯出原文的精髓,應該是:「馬大被很多的事奉拉走」。換言之,許多事情奪去了她的專注!由此可見,馬大並非由始至終都沒想過來到耶穌跟前聆聽教導,然而,因着她是一個敏於別人需要的人,以致認為服侍耶穌和門徒乃首要任務,甚至凌駕於與妹妹一同聆聽神的話語。於是,馬大從聆聽的位置,轉到忙碌的事奉崗位。此刻,聆聽神的話變得次要(但她不是輕看神的話或者認為耶穌不重要),接待的責任使她忘記了自己真實的需要。服侍耶穌這位上賓本是好事,可是馬大卻因許多的事奉,以致她發出怨言:「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嗎?請吩咐她來幫助我。」(約10:40下)耶穌這位上賓竟然變成了被埋怨的對象,馬大從關顧耶穌變成質問祂為何不關心她!為何會有這樣的改變?因為馬大突然將眼光轉移到妹妹馬利亞身上。馬大開始察覺自己情緒的波動,她沒有因為服侍神而喜樂,反觀只坐在一旁的妹妹卻仍然是如此安靜。在這強烈的對比下,馬大認定自己正在承擔着別人的事。
馬大的假設
撒但有三種拆毀信徒的手段:分散注意力(Distraction)、挫折感(Discouragement)和懷疑(Doubt)。我們從經文看到馬大心態的轉變,一開始她所認為的「責任、身份、別人的需要」似乎都是迫在眉睫,甚至比自己的感受都來得優先。不過,馬大的情緒讓她漸漸意識到自己內在的需要,此刻,她十分需要主。若不是有這個警號,馬大未必有停下來釐清內心需要的機會,或許她一直以為自己的情緒是來自「馬利亞留下她一人」?然而,她不是直接要求馬利亞出手幫忙,而是埋怨耶穌──原來她更在意耶穌有否重視她忙於為祂準備一切的心意,她的情緒影響她作出了一個假設:主耶穌不在乎。馬利亞沒有幫忙是一個事實,馬大並沒有誇大,只是馬大的情緒有點失控,以致為耶穌作了一個假設──祂不在乎我的預備、馬利亞的袖手旁觀,以及我有多麼需要歇息!是的,對信徒來說,既要上班又要事奉,的確不簡單;對牧者來說,面對大量的關心和牧養工作,也是不容易。有時候,我們不禁好奇為甚麼有些人可以越事奉越得力,有些人卻越事奉越乏力?除了身體的原因外,兩者的分別在哪裏?原來秘訣就是在於有沒有適時向耶穌支取力量。主耶穌教導我們要服侍人,祂自己也作了服侍的榜樣。信徒熱心事奉是好事,然而,如果若忽略了自己的需要,或者沒有定時來到神面前安靜,支取安慰和力量,就很容易會變成「馬大」。「主耶穌,你不在意嗎?」當服侍最終變成埋怨,便經歷不到服侍的喜樂。
我們不禁要問,誰最清楚知道每個人的承擔限度?是別人?還是自己?《顧此失彼?事奉的優先次序》(“Priorities in Ministry”by Ernest Mosley)一書提到牧師有六個最基本的身份和責任,相信也適用於每個信徒身上,從外圍到內圍,分別是:公民、雇員、會友、父母、配偶、信徒的責任(外圍可以不停增加身份與責任)。作者不僅提醒牧師,更提醒每一位信徒,生命中的一切都應該從「信徒」這身份建構起來。「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裏面的,我也常在他裏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約15:5)今天的講題是「有誰需要我」,這是你向人的發問,還是你聽見神的呼聲?耶穌說:「有誰需要我」,學習在事奉中、工作中感受自己的需要是讓自己能夠長久服侍的關鍵。面對主耶穌這位上賓,馬大以主人家的身份去服侍是理所當然的事,雖然事務多不會令馬大忘卻自己是主門徒的身份,卻能讓她忘記自己作為門徒的需要!
事奉的基礎需要
「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10:41-42)在路加福音中,耶穌對於憂慮有不少的教導,例如:在「撒種的比喻」中,耶穌警告說,焦慮就像荊棘一樣,會扼殺一個人對神話語的反應(8:14);耶穌告誡信徒:「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12:22,25-26);不要讓自己被生活的憂慮所壓垮:「你們要謹慎,恐怕因貪食、醉酒,並今生的思慮累住你們的心。」(21:34)馬大的焦慮源於她本末倒置的服侍,以致忘記了自己的需要,所以耶穌提醒她「不可少的只有一件」,意思就是在生活中,只有一件事是真正需要的。在主耶穌的眼中,馬大所忙着的事情實際上未必是最需要的。主耶穌並沒有否定馬大的殷勤服侍,而是讓她在事奉中首要檢視自己與主的關係,否則事奉只會變成世務,帶給人焦慮和煩亂。
假如信徒沒有釐清自己事奉上最基礎的需要,便不能好好建立更多的事情,也不能從中得着喜樂。馬大以為耶穌不在乎她的需要,其實祂一直都在乎,真正忽略她的需要的人就是她自己!對每個信徒來說,作主工、傳福音、救靈魂都是迫切的事,這個屬靈的戰場不單需要為主作工的士兵,更需要為主作工的健康士兵!對軍隊來說,士兵是否溫飽可能比是否有足夠的武器來得更優先和重要。耶穌指出「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較貼近原文的翻譯應該是:「馬利亞已經選了最好的部份,是不能從她那裏奪去。」最好的是指甚麼呢?是耶穌的話嗎?經文沒有提及,不過根據馬利亞唯一的出場片段──她坐在耶穌腳前聽道,大概就是指向她從耶穌的道中領受到生命的提醒和屬靈的養分。甚麼是最好呢?就是信徒當下生命最需要的提醒、鼓勵,然後讓神給你力量。然而,大前提是要來到主的面前,專心聆聽。「好」(ἀγαθός)這字經常在福音書出現,其意思就是「健康」。「這樣,凡好樹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太7:17-18)「好樹」就是健康的樹,馬利亞從耶穌得着生命中所需的健康養份,這敍事令我們更容易明白為何耶穌接着說:「是不能從她那裏奪去」,因為這健康的養分已經成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從此便屬於你,令你成為健康的人並結出健康的果子。神教導我們,雖然事奉是重要的,但健康的事奉卻更為重要,而健康的信徒更是耶穌所在乎的。
結語
「有誰需要我?」這可能就是耶穌來到馬大和馬利亞家的原因。馬利亞能夠即時察覺並安靜的親近主,這當然是最好,然而對馬大來說,耶穌的教導也是重要的。我們必須明白,耶穌很在意我們有沒有覺察自己當下的需要,並且來到主前得着餵養,惟其如此才能有細水長流的事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