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浸信會
85周年

講道訊息

扎根聖言(五):心之所慕

經文【詩119:33-40】

講員:劉銳鋒傳道       記錄:胡頌靈姊妹

引言

今天講解詩篇119篇的第五段,即33-40節。許多人喜歡詩篇,但一讀到119篇便自行跳過,原因是甚麼呢?因為篇幅太長了!此外,經文還有很多看起來比較重複的地方,有點味同嚼蠟,於是大家乾脆直接跳過,不讀了。因此,今天希望跟大家一起重新發掘一下,這段經文到底有甚麼寶貴的地方。

你最深的渴慕是甚麼?

有時候跟一些比較年輕的朋友聊天,當我問他們最渴慕甚麼時,他們總感覺到比較迷惘。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甚麼,好像他們「想要的」東西是別人叫他要的,比如說父母、老師等。很多東西都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你問他們心裏面真正想要甚麼,他們是不知道的。可是,當你認真地去想,如果每個人向自己內心深處發問,肯定有一樣東西是你心裏面最渴慕的、最想得到的。對基督徒而言,我們最深的渴慕又是甚麼呢?有一本書叫《一生渴慕神》,這本書的其中一位作者是著名的靈修大師傅士德(Richard Foster),另一位作者是畢比(Gayle D.Beebe),他曾經和傅士德一起開辦靈修學課程,且長達十多年之久。在這本書裏,有這樣一段描述:「在歷史與時間的長河中,無數的人都曾經被神的愛觸摸過。這樣的相遇往往喚起了我們靈裏的渴慕,驅使我們更為主動地尋求……而今天的問題更大,因為這份渴慕似乎睡着了。甚麼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分心。奥古斯丁在他的《懺悔錄》(Confessions)中說,『我們的心總是渴求無數的東西,然而只有在祢的裏面,我們的心才能得到安息。』」作者指出為甚麼我們對神的渴慕好像已經睡着了呢?他說我們分心!因為有太多其他的事物將我們的心吸引了、佔據了,以致我們的心再沒有任何的空間留給神。正是在這樣的處境裏,我們在靈裏面沒有得到安息。不管你怎樣去追逐其他的東西,你的心總是不能得到滿足。他接着說,「換言之,我們雖然需要神,卻常常更渴慕神以外的東西。我們渴慕各種其他的事物──生活必需品,當然,此外還包括了一切我們覺得迷人的事物。」這個就是我們對神的渴慕好像睡着了的原因,因為我們被其他的事物所吸引了。

詩篇119篇是詩篇中最長的一篇,也是聖經中最長的一章。第119篇分為22個段落,每個段落均按照順序的希伯來文字母開始,每一段落的8個小節都用同一個字母起首。所以,詩篇119篇也稱為字母詩,以禱告及默想神的話為主題。我們剛才讀的33-40節是第五段,換言之就是由第五個字母起首(ה)。事實上,詩人共用了八個不同的術語來代表神的律法或言語。這些詞語基本上都是同一個意思,都是指向神的話語或律法,可是各詞之間卻有細微的差別,以致讀起來有不同的味道。從本詩的內容來看,詩人的人生經歷必甚豐富,他從苦難中明白受苦於人有益,神的話語成為他腳前的燈,路上的光,又是他生命的糧食。所以他對神的話語非常渴慕,也覺得非常寶貴,特別在他感到非常軟弱、無助的時候,神的話語能夠給他力量,也給他指明了方向。對詩人來說,他最大的渴慕是甚麼呢?

心之所向:慕道•悟道

相信大家已經發現,每一節經文都是詩人的祈求!可是,詩人到底祈求甚麼?他所求的,就是他心裏所渴慕的;他心裏所渴慕的,就是我今天的講題:「心之所慕」或者稱為「心之所向」。總括來說,詩人在求兩件事:一、求神幫助他明白神的話語;二、求神幫助他遵行神的話語。其實這兩件事可以看作是同一件事,是不能分割的,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若要明白神的律法或者神的話語,不是你自己可以做到的,乃是要求神的恩典,當祂開啟你的心眼或心竅,你才能夠明白神的話語。為甚麼弟兄姊妹對讀經沒有興趣?很多人會說因為讀不懂,於是讀不下去了。因此詩人要求神賜他悟性,使他明白神的話語。你有這樣的祈禱嗎?假如你渴慕神的話語,你很自然就會有這樣的祈禱。當一個人有這種渴慕的時候,他自然就會有「求你使我的心趨向你的法度」(36節)及「我羨慕你的訓詞」(40節)的祈求,他會求神使他明白神的話語,求神賜給他悟性。「趨向」是指傾向、傾慕;「羨慕」是指切慕或渴慕,可見詩人的心是趨向於神的。當你渴慕,自然就會想弄明白,而越明白,自然就會越渴慕。當我們渴慕神的時候,我們就想明白神的話語,反過來,當你越明白的時候,你就會越渴慕──就像喜歡一個人,越喜歡就越想瞭解;越瞭解也就越喜歡,這個過程是相輔相成的。

當我們願意花時間讀經的時候,我們跟神的關係一定會有所改變,會變得更加親近。現在願意花時間的人實在太少了,如果你願意花錢又願意花時間在某一個人身上,那代表你真的很愛那個人。那麼,我們要問:你愛神嗎?你願意花多少時間在神身上呢?對神話語的渴慕,是追求認識神的其中一個表現。然而,這種渴慕並非源於自己。「追求認識神熱切的心是源於神;而熱切的外在表現,就是緊緊的跟隨他……一切都屬於神,正如許格勒(Hugel)所說的:『神總是在一切之先。』」(陶恕《渴慕神》)作者說「追求認識神」這種熱切的心不是源於我們自己,乃是源於神。另外,「神總是在一切之先。」這該怎麼理解呢?就像喜歡一個人一樣,你並非「自發的」喜歡他,而是他某些特質「先吸引你」──正如神先吸引你,你便對神產生渴慕(參歌1:4、約12:32)。詩人的心之所慕是神的話語,他首先慕道,然後便求神幫助他悟道。當你的心能夠去渴慕神話語的時候,你自然就希望更明白神的話語,所以其過程是從慕道開始,然後到悟道。那麼,「心之所向」(心之所慕的俗語)的下一句是甚麼呢?就是「身之所往」。當我們的心趨向某一事物的時候,我們的身就會有所行動去實踐出來。

身之所往:行道•樂道

內心的嚮往和憧憬,是透過行動去實踐出來,換句話說:心之所向,決定了身之所往,因此聖經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4:23)「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太6:20-21)對保羅來說,他以認識耶穌基督為至寶(腓3:8),他知道他生命裏面最寶貴的東西是甚麼。弟兄姊妹,你的財寶是甚麼呢?你最看重的又是甚麼呢?對詩人而言,他知道他所渴慕的,然後他就渴望能夠行出來。所以接下來他要怎樣呢?他要行道。在經文裏面,他反復地強調要遵守神的律法、命令(33-35節),且在祂的道中、公義上生活(37,40節)。在具體的行動方面,詩人希望能夠去遵行──不只是切慕,而是能夠行出來。

遵行的前提是順服,如果我們沒有對神的順服,就沒有辦法去遵行。不少人會認為順服便意味失去自由,但凱勒牧師(Tim Keller)說:「真正的自由是在對宇宙之神的順服中找到。」他舉了很多例子來說明真正的自由其實是有所限制的。他打了一個比喻:如果我們是一條魚,那麼,神的律法、話語就是水。當我們把自己放在神的律法、話語裏,我們是自由的。我們也是一樣,神給我們有一些的限制,但當我們去遵行的話,我們其實是自由的。超越了神的這些限制,我們反而變得不自由了。所以,凱勒牧師接着說,「人們試圖使自己成為終極的精神權威」,一般人只是聽從自己,聽從自我裏面的聲音,按照自己想要的去做。事實上,我們若要順服神,就要「將自己置於神的權柄之下,將精神權威從你自己轉移給神」。這就是遵行神的律法、話語。

「為甚麼大部分去教會的人聽不到神的聲音呢?因為他們已經決定不順服神的話語。」(陶恕A.W. Tozer)但詩人很願意去順服,他願意去遵行,他要行道。最後不只是遵行,詩人發現在遵行的時候,他是喜樂的。所以,不只是行道,至終他可以樂道。我們很多時候覺得遵守神的命令、遵行神的教導好像很勉強、很吃力、很痛苦,但是對詩人來說,他卻感覺到喜樂。當你真的明白神的話語,並且去遵行的時候,一定會帶來喜樂的。這使人想到在戀愛的關係中,你會願意為對方做任何事情,卻不會因此感覺到很煩很累,你一定是很喜樂的。你願意順服對方,願意按照對方所喜悅的去做。我們與神的關係也是這樣,當我們愛神的時候,在愛的關係中,便會因順服而喜樂。我們對神的話語感到渴慕,對神的誡命順服遵行,心裏就自然充滿了喜樂。所以,耶穌對彼得說:你愛我嗎?如果你愛我,你就牧養我的小羊(約21:15-17)。當你愛的時候,你就會很喜樂的去做,這絕不是一道乾巴巴的命令。「人可以『接受』基督,而在心靈中,沒有一點特別傾向於主的愛。有人是『得救』了,但對神不饑也不渴。其實他是被誤導,以為就此滿足。在這個黑暗的世代,我們的屬靈追求,竟讓我們的老師代替我們做,這是多麼悲慘的事。我們只把目標放在初步的『接受』基督(在聖經中並沒有這個名詞),而再不求神更進一步的向我們顯現。我們受了一種假邏輯的欺騙,說我們只要找到了主就不用再追求。」(陶恕《渴慕神》)

結語

這段經文告訴了我們詩人的心之所向和身之所往:慕道──悟道──行道──樂道。盼望眾弟兄姊妹都能夠經歷這幾個階段,樂意去遵行神的話語,不要停滯不前,誤以為自己已經「得着」了,便不用在屬靈上有所追求,最終被神拒之門外。
 

九龍城浸信會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