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浸信會
85周年

講道訊息

扎根聖言(四):絕境重生之道

經文【詩119:25-32】

講員:陳淳牧師        記錄:羅慕琳姊妹

引言

詩篇119篇是一首很優美的字母詩,它由二十二個希伯來文字母作為每個段落每一句的開首,全篇176節論述「神的話」,涵蓋並適用於人生每一個處境。其中貫穿了8個希伯來文的詞語,在今天的經文中就出現了7個:第25至28節「你的話דָּבָר」、26節「律例חֹק」、27節「訓令פִּקּוּדִים」、29節「妥拉/律法תֹּורָה」、30節「典章מִשְׁפָּט」、31節「法度עֵדוּת」和32節「誡命מִצְוָה」(唯獨「應許/你的話אִמְרָה, אֶמְרָה」沒有用到)。

詩篇119篇第四個段落以希伯來文第4個字母【ד】(Daleth)起首,釋經學家普遍認為第三段中詩人所處的困境與第四段差不多,只是其心態比較積極,期待樂觀地遵守神的話就能得到神的厚待,可惜他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最後變成絕望,自以為落入絕境,所以第四段描述了詩人祈求神照祂的話救活他。這正符合了希伯來文第四個字母內蘊含意,【ד】在希伯來的語法字典中與「門」有關,又與「軟弱的」及「需要的」有緊密關聯,因此被解釋為:「它是一扇門,代表着轉變成更美好、更有希望的契機。」如果困境是提醒,那麼絕境就是迫使我們不能拖延,要立即作出改變。在絕境中要懂得把握選擇的能力,以致在生死禍福中能轉危為安!

詩人的真正困境

到底詩人遭遇到甚麼絕境呢?當時神的子民正處於被擄時期,他們親身經歷戰爭、被擄的慘況、在異鄉被羞辱藐視,飽歷困苦無依。然而,他們的絕境正是因着離開了上帝。當他們不再自欺欺人,便發現自己已落在絕境之中,這就呼應着歷代志下7:14中神對他們的呼喚──要從歧途回到正途,從眷戀自己編織的虛幻世界回到愛慕真神、「遵守神話語就是有福,遠離耶和華神就會遭禍」的真實世界。的確,對當時的神子民來說,回到神話語之中比他們回到迦南美地更重要。弟兄姊妹,我們有沒有重蹈他們的覆轍,眷戀虛幻的世界、忘了神的話以致落在絕境之中呢?

我們對第25節「塵土」一詞也許沒有甚麼感覺,但對猶太人來說,「塵土」就是「死亡」的代名詞,象徵陰間與死亡。詩人自喻生命已經面臨絕境,當中有兩個可能:一、是他主動地「仆倒在塵埃中(《馮象譯本》)」;二、是他被動地「被擊倒在塵土上(《現代中文譯本2019》)」。原來25節的「我的性命【נַפְשִׁי】」在第28節亦有出現,《呂振中譯本》將它翻譯為「我的精神」,可見不一定是指肉體上生命受威脅,也可以是精神情緒受困擾。25節的「緊貼着【דָּבְקָה】」是一個簡單、真接、主動的完成式動詞,它與31節的「持守」是同一個字,所以《和合本》將後者翻譯為「持守或緊抓不放」。從詩人的用詞可以揣測,他的「絕境」可能是他內在精神的困擾,因此使他「抓着不放」。引用到當日被擄他方的以色列人身上,他們的困擾可能是:活得沒有盼望、回家無期、復國無望、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弟兄姊妹,你有否遇過這種困擾呢?若是旁人的困境,我們可能會輕率的勸對方「放下」,然而只有當事人才明白自己那進退不得的苦況。現代的心理、精神疾患權威工具書《DSM-5》收錄的心理疾患多達22㮔,這些都是從一般人的情緒反應、行為模式中看出患者的過度、異常反應,若是已影響其正常生活的,心理學家、醫生就會透過藥物治療、思想輔導,糾正偏差的異常行為及情緒。雖然聖經不是心理學教科書,但它是一面鏡子,能夠照出我們的異常,引導我們回到正常,就如當日帶領那些偏離主道而落在國破家亡之中的神的子民回到正途、遵行主道一樣。

詩人就在這種困擾下宣告:「你的話使我活過來!」事實上,當日以色列民就是需要遵行主的話才能存留!「你的話【דָּבָר】」在新約被翻譯為「神的道【λόγος】」(約1:1-2),神在人類歷史中不斷向人曉喻,而十誡就是舊約中的最佳代表。約翰福音14:6亦說到唯有神的道使人活過來,而今天我們的確都因着耶穌基督的道活過來!「救活我【חָיָה】」可以是命令動詞,但同時也是祈願式動詞。這樣的祈願,既是向上帝祈求,更可以是自勉、盼望自己的立志能夠實踐。詩人在這裏清楚地表示,當他灰心、失望、沮喪、瀕死之時,毋須等待神蹟,只要回到神的話、行在神的道中,他就能活過來。一方面我們仰望神,另一方面也積極向上、努力遵行神的道。當日被擄之民需要回到聖約中,今天我們已經身在聖約之中,該如何應用聖經的提醒呢?

謙卑回顧絕沉溺,讀經洗滌境得力(v25-27)

當讀到第26節,《和合本》會使人有一個錯覺──只要向神「述說我所行的」並符合聖經教導,神就會祝福。然而,《呂振中譯本》的焦點並不在於神是否答應或祝福我們所行的,而是神要回應我們所選擇的道路與方向:「我所行的路【דְּרָכַי】」、「你會回應我【וַתַּעֲנֵנִי】」,經文是採用「過去進行式動詞」,這回應不是未成就的承諾,而是神早已完成的行動。神的回應早在過去就已經寫在神的律例之中,透過祂的話語回應我們的選擇。因此詩人呼求:「求你將你的律例教訓我!」(v26b)「神的律例【חֻקֶּיךָ】」為我們行事為人定下界線,詩人祈願能透過學習神的律例,規範我們的行事為人、人生方向與道路。不錯!熟悉神的律例,就能明白神如何回應我們的選擇。

無論是當日神的子民,還是今日的基督徒,我們是否只想被祝福,卻不願意接受規範呢?若然我們願意接受規範,但我們又認識神的道路嗎?在第27節,詩人求神讓他明白神的路而不是要走自己的路。弟兄姊妹,當日我們決志祈禱時邀請耶穌做我們生命的主,但我們過去的決定是否真的讓耶穌做生命的主,還是自己仍然做主呢?我們認識神的奇事嗎?在以色列民中最大的奇妙之事就是西乃之約,「奇事」此詞出自出埃及記34:10。西乃之約是先有神的恩典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當他們準備進入迦南,神在路上與他們建立西乃之約,於是他們才能經歷奇妙的事。人在神恩典面前總是忘恩負義,總是得了好處卻忘記要回應上帝,但神卻一直嘗試挽回並給予機會。但願我們以神的話語為標準,謙卑回顧自己選擇的道路是否有真理在其中,以致有活潑的盼望,並且拒絕沉溺在自我期望落空、灰心、失意之中,然後讓這些生活的現實讓我們看見遠離上帝的可怕以及親近上帝的可貴。願我們可以透過閱讀默想、內化洗滌,讓失意、失望、沮喪隨着讀經而消逝,指引着我們重新得力。

忘愁棄苦重揀選,取福捨禍生扭轉(v28-30)

第28節的「困苦【מִתּוּגָה】」一詞在整本聖經只出現了4次,其餘三次分別是箴10:1,14:13及17:21,都是指因為人的愚昧而造成擔憂、愁苦。「漏盡【דָּלְפָה】」是煩惱的意思,字根是哭泣。「使我立起來【מקַיְּמֵנִי】」是祈願式動詞,也是跟自己說不要再沮喪、憂愁,而是要靠聖經的話語起來行動。如讀《和合本》,一般會認為是詩人身陷愁苦而終日流淚、失眠,期盼上帝的幫助、扶持使他得着堅固,但若讀較接近原文翻譯的《呂振中譯本》,就會明白經文是要強調縱使詩人因自己或他人的愚昧而身陷困擾,但只要倚靠神的話語就能夠起來,重新行動!弟兄姊妹,不要單靠想像和邏輯解讀聖經,而是要回到聖經的用字、當日的處境之中,以致我們能更清楚聖靈要對我們說的話,讓早已寫下的話可以成為今天的幫助。願我們不要仍停留在困擾、無奈之中,縱使環境多麼的困難,也不管是因着自己的愚昧或是別人的愚昧,請重新站起來,閱讀神的話語,遠離虛假【שֶׁקֶר】的路,離開虛假的依靠!謊言、虛謊的靈蒙蔽我們屬靈的視野,使我們活在黑暗困擾之中,所以我們要離開虛假的依靠、定睛在神的話語和恩典之上。

第30節,詩人用「選擇」這個字,希伯來原文直指申命記中的「揀選」。因着耶穌基督使我們成為聖潔、得稱為義並且可以進入神的家,這就是從絕境進入生境之路,也是猶太人被揀選的路(參申30:16,19,我們都是「揀選生命」的人)。第30節的忠信【אֱמוּנָהָ】一方面描述神的屬性,同時也反映人的行為:「惟義人因信得生」(哈2:4)。原來,詩人揀選的忠信之道是直指耶穌基督的福音,而申命記中的生死禍福的選擇,不單是今生,更直指永恆。永恆也許遙不及可及,不如說說現在?未信主前,我們追求於己有益的事,信主後我們應當做神喜悅的事。你每天的禱告是否仍只求自己的需要?你還記得主如何教導我們禱告嗎?請重溫主禱文(太6:9-13),我們祈禱的焦點不應在自己身上,而應放眼神國。我們每天都需要校正自己的路向,朝着永恆進發。

堅心倚靠忠實踐,突破盲點信加冕(v31-32)

31節「持守」這字,就是25節的「緊貼着【דָּבְקָה】」,是簡單、主動、完成式動詞,但第31節的「羞愧【תְּבִישֵׁנִיָ】」是未完成式動詞,俗語云:「上帝在遠,利益在近。」人都是軟弱的,我們可能一次又一次的放棄上帝,願神的光時刻照亮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看見自己的殘缺,以致回想自己到底蒙受了何等的恩典而能夠回應上帝。第32節,「打開我們的心」其實就是打開我們的眼晴,神昨天、今天、明天不斷地打開我們的眼睛,因此我們要看清並離開虛假。「奔跑【אָרוּץ】」在主命令的路上是未完成式,即我們仍要努力地執行主的命令──「大使命」(太28:18-20),深願我們都以此為目標。

結語

從廣義而言,我們都是從絕境重生的人,但是我們身旁還有很多身在絕境之人。我們有否聽主的命令,向他們伸出援手呢?教會不是「信徒俱樂部」,而是向世界、向世人佈道的群體,我們是為此而建立的。從狹義而言,我們這些已脫離屬靈絕境的人,仍然生活在各種各樣的大小難關之中,恍如絕境,但願今天的經文同樣可以成為我們幫助,以致「絕境重生擇忠信」。

九龍城浸信會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