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兄弟在哪?
經文【太25:31-46】
講員:曾智聰牧師 記錄:張慶運弟兄
引言
今天是社關主日,社關部一直關注不同的社會群體需要,例如:樂富和黃大仙龍翔長者鄰舍中心多年來便服侍區內的「老友記」。我們亦在彩坪、啟晴、德朗、真善美村等不同地區服侍,另外,城浸亦是辦學團體,轄下有兩間小學和三間幼稚園。2020年4月,「九龍城浸信會社會服務處」正式成立並集中處理上述的眾多工作,而社關部的角色就轉型為聯繫弟兄姊妹參與各種社區服侍和福音工作。
人類的三大問題
作為社關部的負責同工,我常常被問到:「社會上有如此多的需要,如何才能幫助所有人?教會社關服侍的方向到底是如何呢?如何動員弟兄姊妹起來關心社區呢?」這些疑問讓我想起聖經中也曾提到人類的三大問題:
一、「誰是我的鄰舍呢?」
誠然,現今社會實在有太多資訊,我們不禁跟聖經中的律法師有相同疑問:「誰是我的鄰舍呢?」(路10:29)當時的背景是:「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念的是怎樣呢?』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10:25-27)律法師當時回答了兩條大誡命──愛神、愛人,就是律法的總綱(另參可12:30)。耶穌之後以「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教導我們如何愛人,相信許多信徒都很熟悉這記載:「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惟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裏,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裏去照應他。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路10:30-35)要知道「二錢銀子」相等於數星期的費用,這撒馬利亞人作了一個超出一般人會做的憐憫行動,既超乎想像,也可說是模範中的模範,捫心自問,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就動了慈心」在《新漢語譯本》譯作「動了憐憫的心」,描述了好撒瑪利亞人對這個人的愛。事實上,憐憫的英文Compassion是來自拉丁文:Com的意思是「一同」,而Passio乃指「受苦」,兩者加起來變成「一同受苦」,就是「憐憫」的意思。每當耶穌動了慈心,聖經所用的動詞就是「憐憫」。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世上犧牲自己,是為了救贖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他來到我們中間,經歷和感受我們的一切,又與我們一同生活、受苦,這一切都是出於「憐憫」──這份一同受苦、犧牲的精神就是愛。透過彼此憐憫、接觸,我們便能夠一同經歷神的愛。最後,耶穌對律法師說:「你去照樣行吧。」(路10:37)由此可見,愛是要有具體行動、表現,才能一同去經歷、一同回應。
二、「你兄弟在哪裏?」
「耶和華對該隱說:『你兄弟亞伯在哪裏?』他說:『我不知道!我豈是看守我兄弟的嗎?』」(創4:9)這裏指出了一個人類普遍的現象,就是我們常常會置身事外,所有事情都與我們無關!我們往往對身邊所發生的事視而不見,就像「好撒馬利亞人」故事中的祭司、利未人一樣,明明看見卻假裝不見!記得多年以前,校園欺凌事件常有發生,很多時候其他在場人士也選擇默不作聲,他們雖然沒有參與欺凌卻也沒有出手制止,然而沉默便等於認同,因此我們絕不能自欺欺人,真的以為與我無干!事實上,我們有不能逃避的責任,而我們也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例如立刻通知老師、與其他人一起勸停等。「你兄弟在哪裏?」事實上,他就在我們的身邊。
三、「我們甚麼時候……?」
「當人子在他榮耀裏、同着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萬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把綿羊安置在右邊,山羊在左邊……義人就回答說:『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裏,來看你呢?』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31-40)已故德蘭修女有一次在火車站看見一個乞丐,他不斷的說:「我渴……我渴……」這情景深印她的腦海,並且不斷浮現。最終,她以「服侍一個最小的弟兄,就是作在主的身上」的態度,窮一生去服侍貧窮人、痲瘋病人,並且收容垂死的病人,讓他們能夠有尊嚴地離開人世。德蘭修女曾說自己只是上帝手中的一根鉛筆,真正提筆寫字的是上帝,她又說:「忙於批判人,就沒閒工夫去愛人。」她的一生就是如此默默地付出、服侍身邊的貧窮人。
在馬太福音中,耶穌在橄欖山以四個比喻提醒門徒要在主再來之前作好準備:1)主人與夜間盜賊(24:42-44)──賊人忽然來到,所以我們要警醒;2)善僕與惡僕(24:45-51)──主再來前要有責任,忠心有見識的僕人就必然作好準備;3)十個童女(25:1-13)──再闡釋警醒這主題,聰明的童女會預備油拿着燈,忠心耿耿地迎接主人;4)以及才幹(25:14-30) ──五千兩、二千兩、一千兩銀子、各有不同的才幹,要善用神所賜的恩賜,忠心地結出生命果子,作好準備隨時迎接主。馬太福音25:31-46是四福音書中獨有的記載,經文再次提醒門徒要警醒等候,以致主再來時,我們可以得着獎賞、稱讚,而沒有作好準備或不悔改的人,最終得到的卻只有審判。牧羊人將綿羊(義人)及山羊(惡人)分開,並分別賞賜前者及責備後者,但領受獎賞的卻感到驚訝:「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太25:37)這種驚訝的反應顯示出,義人行善的動機不是為了進天國,相反,這種出於憐憫的善行更加證明「綿羊」是真正屬於天國的子民,他們的外在行為能夠證實他們真正的領受了救恩,並得着從聖靈而來的轉化。他們能夠承受天國並非靠自己的努力去賺取,而是因為與耶穌有密切的關係,而且生命不斷的更新,以致最終得着稱讚──就如主禱文所表述的一樣:「願主的國降臨,願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10)我們都是神的代言人,要在世上踐行神的旨意,使之如同在天上,過去神如此要求祂的子民,今天也要如此要求我們每一代的信徒。
正如昔日先知以賽亞對以色列人大聲疾呼:「你要大聲喊叫,不可止息;揚起聲來,好像吹角。向我百姓說明他們的過犯;向雅各家說明他們的罪惡……你們禁食,卻互相爭競,以凶惡的拳頭打人……不是要把你的餅分給飢餓的人,將飄流的窮人接到你家中,見赤身的給他衣服遮體,顧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嗎?這樣,你的光就必發現如早晨的光;你所得的醫治要速速發明。你的公義必在你前面行。」(賽58:1-8)以賽亞先知對以色列人的要求正好回應了馬太福音25:35-36中王對「綿羊」(義人)的欣賞。
「兩條腿走路」
社關部一直非常重視社區工作,顧名思義,「社關」就是「社會關懷」的事工──從外展(Outreach)轉化成延伸出去(Reach Out)接觸群眾。已故張慕皚牧師曾經教導我「兩條腿走路」的福音策略──福音與福利。福音與福利就好比一個人的兩條腿,彼此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只傳福音,卻忽視了社區服侍,那麼福音就很難大大的傳開;相反,倘若在社區服侍投入了大量資源卻沒有傳福音,那麼教會就會變成無法改變人生命的慈善機構。事實上,耶穌傳道時就運用了「兩條腿走路」的理念,祂不僅賜給人生命的活水,亦關心人的肉體需要,例如:醫病、趕鬼以及賙濟窮人等。初代教會的信徒繼承了耶穌這做法,沒有遺下孤兒寡婦不顧,而保羅更曾落力籌集資金,幫助當時有需要的耶路撒冷教會(林前16:1)。
傳福音側重言傳,就是要把福音講解得清清楚楚;而福利則要求基督徒把福音的生命活出來,讓人看見到底何為福音,只有當基督徒把福音好好地行出來,我們所傳的福音才能夠深入人心,才能夠徹底改變他人的生命。1955年,5位宣教士在厄瓜多爾專門駕駛飛機運送物資到部族居住的地方,其中奧加族是可怕的部族。宣教士一開始只是空投物資,並嘗試與他們接觸。3個月後,宣教士邀請男族人試坐他們的飛機,後來他們竟音訊全無。最終,搜救人員證實宣教士被這些奧加族人殺害。故事並未就此結束,其中一位宣教士的兒子當時只有5歲,他不僅沒有憤恨,長大後更與家人返回當地,與奧加族人分享神的愛,並與殺父兇手成為朋友,又寫下《長矛尖端》(End of the spear)一書。1958年,3位接受了基督的奧加族婦女返回族群,3星期後,族人邀請宣教士的家人(包括遺孀)前往探訪奧加族。數年後,全奧加族(約100人)都歸信了基督。這些曾經是獵頭族的土著,現在竟成為了傳揚福音的基督精兵。
結語
弟兄姊妹,當我們看待他人時,有沒有像創造者看我們一樣呢?「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3:9)主愛每一個人的生命,而我們都需要主耶穌的救恩。我們的責任就是要用盡方法傳主的福音,並且努力地活出見證,讓他人從我們身上看見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