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浸信會
85周年

講道訊息

憑主愛放下羞愧,邁步向前

經文【賽54:1-10】

講員:方兆雄牧師                                                           記錄:羅慕琳姊妹

引言

以賽亞書第54章的經文中,有若干我們耳熟能詳的經文,例如:「大山可以挪開,小山可以遷移;但我的慈愛必不離開你,我平安的約也不遷移。」(54:10)以及教會曾用作主題的「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54:2)。這些金句在以賽亞書盼望信息的脈絡中有着甚麼角色?又給予我們甚麼啟示呢?以賽亞書第51、52章提到錫安要興起,第53章講述受苦的僕人,來到第54章以活在各樣悲劇中的女士來比喻神的子民,神要向他們宣告甚麼應許呢?對今天的我們有甚麼啟發呢?

有如亞伯拉罕之約──由無嗣成為大國

「你這不懷孕、不生養的要歌唱;你這未曾經過產難的要發聲歌唱,揚聲歡呼……因為你要向左向右開展;你的後裔必得多國為業,又使荒涼的城邑有人居住。」(賽54:1-3)在舊約時代,不論是猶太人或其他古代近東文明,女士在社會以及家庭中的角色和價值是在於生兒育女,因此若沒有生育便等同大大的不幸。當時,越多孩子便代表她在家庭和社群中越有地位(參創世記中雅各及撒母耳記中哈拿的記載)。在第1節中有三種情況:不能生養、未曾生育以及連丈夫也沒有。經文用這三種情況形容當時神的子民,他們在荒涼的境況當中、被社會看不起,但神卻不是要他們隱藏不讓人知道或看見,反而「要歌唱」、「要揚聲歡呼」,到底是甚麼能讓他們如此喜樂呢?

神要使「她的兒女比其他人更多」,意思是當神要復興賜福予祂的子民,就連居住的地方都要擴張、帳幕也要延伸,要向左向右開展,不要限止,因為在第3節提及她的後裔必得多國為業,就算原本已荒涼的城邑亦有人居住。在1-3節的經文中,有一些字眼、字句是指向神曾經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例如:原本亞伯蘭和撒萊沒有兒女,是不能懷孕和沒有生養的;當時他們以畜牧為生,住在能夠遷徙的帳棚之中;而第3節亦與神呼召亞伯拉罕成為大國、後裔如同塵沙那樣多的應許是一致的。這是要讓神的子民回想起祖先是如何經歷神的大能和恩典,也可以看出神的應許永不落空。神既能讓一對不能生育的夫婦成為多國之父,那麼,若祂定意要讓離散了的子民在經歷管教後再次得到復興的話,完全是有能力實現的。身處於荒涼境況的子民看似無能為力,但正如以賽亞書9:7所說:「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當人見證到神奇妙的恩典時必要得着喜樂,而這是源於神的信實和應許。

有如西乃之約──從羞辱到蒙恩得救

「不要懼怕,因你必不致蒙羞;也不要抱愧,因你必不致受辱。你必忘記幼年的羞愧,不再記念你寡居的羞辱。因為造你的是你的丈夫;萬軍之耶和華是他的名。救贖你的是以色列的聖者;他必稱為全地之神。耶和華召你,如召被離棄心中憂傷的妻,就是幼年所娶被棄的妻。這是你神所說的。」(賽54:4-6)經文形容神的子民是一群蒙羞的人,就像寡居無依無靠的婦人、被丈夫所拋棄的女士。在當時文化來說,這些形容是十分震撼的,更對應了神的子民亡國被擄,在萬民中顛沛流離的慘況,但神卻呼籲他們「不要懼怕」、「不要抱愧」、「忘記羞愧」,因為神要施行拯救。

第5節提到神六個名稱與身份,可分為三組,兩兩相對:1. 造物主與救贖者──神不單只是造他們的,更是他們的救贖者,意指不是創造他們後便讓他們「自生自滅」,而神也是在困境中救贖他們的一位;2. 丈夫與聖者──神在身份上是祂子民的丈夫,原本的比喻是神子民有如被拋棄、沒有丈夫的婦人,而神現在就是他們的丈夫,是可以依靠的。神更是以色列的聖者,一位聖潔有威嚴的神,所以當以色列民拜偶像、拜假神的時候,這位聖潔忌邪的神便要收回祂的賜福;3. 自有永有之主與全地之神──在名字方面,祂是萬軍之耶和華,宇宙以及靈界的自有永有的主宰及統帥,祂也是全地的神,人在地上看見的、所有被造的都屬耶和華。

這位神在第6節呼召祂的子民,在承受審判的後果後重回神的恩典保守之中。在5-8節有不少字眼讓人想起神拯救以色列民出埃及的圖畫,神呼召他們從埃及為奴之家出來,在西乃山立下舊約,神啟示自己是那位「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的耶和華 (出34:6)。在頒佈十誡時,祂說:「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這些應許,就在以賽亞書再度重申:神的審判怒氣雖在頃刻之間,卻要以永遠的慈愛憐恤你。由此可見,神是一位滿有慈愛憐恤的救贖主。

神永恆之約──從審判到平安的約

在以賽亞書54:9提到挪亞的洪水,是在創世記6章提到當耶和華看見人在地上罪大惡極,於是要把所造的都從地上除滅,唯有聽神吩咐上方舟的挪亞一家、以及方舟上的動物得救。之後,神與挪亞立約並以彩虹為記(創9:12),這是聖經所記載關乎全世界的約。以賽亞書是要讓神的子民知道,在審判過後,神也要與祂的子民立平安的約,而這是藉神所差派、受苦的僕人去成就的約。所以,在以賽亞書54-55章中蒙神呼召、接納,甚至擴張的關鍵是在於第53章提及的那位受苦的僕人──不是因為神子民的功德和善行,而是因着神的僕人所受的苦,人才能夠重新與神和好。這就是神的子民不單得拯救,更得復興的關鍵。神賜下這位僕人替祂的子民承受罪債,由此可見,這位憐恤我們的耶和華的慈愛必不離開我們。

思想  

1)    復興的根源──神永恆的愛 

我們不單盼望教會復常,更盼望教會復興。弟兄姊妹必須謹記,我們這樣向神呼求、期盼,是因為深信神愛祂的教會、神愛我們、憐恤我們。我們追求復興的動力不是、也不應該是因為羞愧、爭競、甚至其他有問題的動機。我們看見現在不少國家、民族為了復興不擇手法(包括發動戰爭),可惜,這樣往往只會適得其反,帶來更大的破壞,甚至生靈塗炭,更遑論與神的憐恤、慈愛和榮耀扯上關係了。因此,不論大至國家社會、小至教會家庭,我們都需要留意思想、祈禱守望,到底我們復興的意願是出於對神的愛的回應,還是出於其他的動機呢?以賽亞書的經文讓我們看到神復興祂的子民,到第55章將福氣、救恩延伸到全世界願意尋求神的人,這都是因為神的愛及憐憫,並且透過主耶穌基督的救贖而達成的。神期望子民的回應,是犯罪的要回轉、已與神疏遠的要回到神的懷抱中、已對神失去盼望、打算靠自己過活的,也要回轉依靠神。

2)    從蒙羞到蒙恩

這段經文不單是向神的群體說話,也是向你向我說話。當我們想起自己的成長過程,會否回憶起一些自己覺得很羞愧的經歷、或者是自己忘形犯罪而承受後果,並成為了生命中不想提及的污點,以致留下一些遺憾或羞辱?又或是自己無故受牽連,被不幸的環境及際遇影響到你的一生?這些事情可能不單影響你、讓你受傷害,也會影響着你如何待人處世。輔導界有一本經典的著作,名為《傷痛不代傳:從機能失調的家庭中復原》,幾位作者希望鼓勵一些受了傷,以致懷疑還有甚麼方法可減輕痛苦的人了解自己的過去,讓讀者可以以不同的方式過活。就像當日讀以賽亞書的神的子民,他們之所以身處荒涼的境地,是因為上一代或兩三代人犯罪得罪神的緣故,以致在歷史的場景中成為承擔後果的一群。然而,當人願意將生命交託給神時,不論是犯罪後回轉或是立志忠心跟隨的,這位憐恤人的耶和華必會憐恤你,祂的慈愛必不離開你,祂平安的約也不遷移!

3)    從蒙恩到為神作大事

「放長繩子、堅固橛子」成為近代教會復興的金句,其實它與浸信宗有着密切的關係。浸信會牧師威廉克里(William Carey)出身寒微,卻因好學不倦成為浸信會牧師,在英國推動將福音傳到未得之民時,他最有影響力的講道就是根據「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賽54:2)的經文。當時的講章已失傳,但有兩個千古傳誦的重點:「盼神作大事,為神作大事。」(Expecting great things from God; Attempt great things for God)其後,他成為浸信會差會的創會者之一並被差往印度宣教。過往的宣教模式大多是嘗試藉着將當地人洋化,但威廉克里卻是透過學習、融入當地生活文化來傳播基督信仰,所以他被稱為「現代宣教之父」(Father of modern mission),之後的馬禮遜、戴德生等或多或少都承繼着他這種新的宣教理念。至於他怎樣「盼神作大事,為神作大事」?洛桑普世宣教委員會出版的《宣教心視野》引述一對印度基督徒學者夫婦的著作,提到威廉克里在宣教過程中,除了領人歸主外,更在許多領域為印度社會做出重大貢獻,包括:在印度引入蒸汽機、製造紙張供當地出版業使用、翻譯聖經、引入圖書館概念,甚至進行長達25年的遊說,扭轉印度文化中丈夫去世後把寡婦燒死的殘忍習俗(殖民政府於1829年立法禁止)。這位浸信會的宣教士,41年來在印度的宣教工作不單是傳揚福音,更是造福社會,真正的榮神益人。這又給今天的我們甚麼啟發呢? 

結語

今天的經文讓我們看到神向祂子民宣告,神的慈愛必不離開你,而神藉着主耶穌基督所立的平安的約也必不遷移。這信念能配合神的工作,以致對你個人、家庭、成長班,對城浸、社區、社會甚至世界帶來正面的改變。在這愛的基礎上,我們要「放長繩子,堅固橛子」才能在神面前得蒙悅納。深願我們「盼神作大事,為神作大事」,不是因着面子,或要得到人的渴慕和讚賞,而是要抓緊在當中的屬靈基礎,憑主的愛,放下那些影響、纏累着我們的羞愧,在85周年堂慶中一起邁步向前。

九龍城浸信會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