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浸信會
85周年

講道訊息

 

講員:曹啟明傳道   記錄:李卓維弟兄

經文【來11:1-7】

 

引言

俗語云:「信則有,不信則無。」「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另有:「你要先相信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大家可會發現當中的共通點?就是「信」。「信則有」可能是一個比較主觀的說法,有與沒有取決於一個人是否相信;至於「寧可信其有」則是不置可否,甚至是一種「漁翁撒網式」的信;「先相信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則是一種比較客觀的信,即不單對自己,也是對其他人都有影響力。以上都是坊間所提到的「信」,然而聖經裏的「信」到底是怎樣呢?

 

「所望之事」與「未見之事」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11:1)。按常理推斷,「所望之事」就是任何期望之事,如生日願望等。然而,若按上文:「因為你們體恤了那些被捆鎖的人,並且你們的家業被人搶去,也甘心忍受,知道自己有更美長存的家業。」(10:34),便是指向神的應許──「更美更長存的家業」。再按下文:「我們在這裏本沒有常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來13:14),「所望之事」便是神所應許的「將來的城」。至於「未見之事」,可以譯作「看不見的事」(《新普及》、《環聖》),或「不能看見的事」(《新普及》)。「未見之事」其實是指到「將來的事」,正如希伯來書11:7所述:「挪亞因着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見的事,動了敬畏的心,預備了一隻方舟……」這裏的「未見的事」與11:1的「未見的事」是同一種描述,即洪水將會有一天到來的事。當然,「未見的事」除了指到「將來的事」外,也可以指到「屬於現在但肉眼看不見的事」,就如希伯來書11:27:「他因着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的「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就是論到摩西因着信,寧願爭取以色列人的認同而放棄「法老女兒之子」的身份(來11:24-25),在這個經歷痛苦的過程中,摩西彷彿看到用肉眼看不到的神一樣。

 

如果將以上提到的「所望之事」和「未見之事」放進希伯來書11:1的語境,我們或許可以如此推論︰「信是對神的應許有把握(「實底」可譯作「把握」《和修》、《新譯本》),信是對未來的事有證據(「確據」可譯作「證據」《新漢語》),信是對屬於現在但肉眼看不見的事有證據。」雖然我們作出了以上的歸納,但仍然十分抽象,因為資料不足以令我們看清整個真相。

 

古人的信心事蹟

那麼,「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是不是要為「信」下一個標準或定義呢?就像「四邊相等及鄰邊成九十度角的便是正方形」,或A+B=C這種簡易方程式?抑或,這只是一個引子或框架,然後引導讀者以其他方法去瞭解呢?大家讀希伯來書11:1-7 時有否留意到有些字眼經常重複?是的,每一節都有「信」字,而「因着信」出現了4次。事實上,除了希伯來書11:33被更準確地翻譯為「藉着信」(《和修》、《新譯》)外,「因着信」在11章共出現了18次,而按原文格式,「因着信」被放在句字的開首,這是在全卷希伯來書中所獨有的。當兩種手法加起來,到底會產生甚麼效果呢?也許就好比一連串提到︰「一帆風順,一望無涯……」儘管各有不同的意思,但總會令人把焦點放到「一」字之上。同樣,一連串的「因着信」就像是一個路標或一扇門,讓讀者可以藉着當中提到的事情而對「信」多作了解。希伯來書11:2-3分別提到古人和希伯來書的受書人,不過在接續的經文都是以古人為主。這些「古人」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11:4-7指到洪水前的時期,11:8-11則指到洪水後,以出埃及和進迦南為結束的這段時期。經文提到許多人,我們今天集中討論亞伯和以諾。

 

信與行善

「亞伯因着信,獻祭與神,比該隱所獻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稱義的見證,就是神指他禮物作的見證。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來11:4)亞伯因信獻祭,這對信神的人來說實在是正常不過的事,然而為何他獻的祭「比該隱所獻的更美」呢?是神喜歡亞伯獻上的牲畜,多於該隱獻上的農作物嗎?抑或神喜愛作弟弟的亞伯,多於作哥哥的該隱呢?創世記可稍作補充:「亞伯也將他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脂油獻上。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創 4:4)經文讓我們知道,神並非只悅納亞伯的獻祭,神亦悅納了亞伯這個人,這是一種「捆綁式」的悅納──人及其祭物,缺一不可。祭物是一隻羊,這是肯定的,然而亞伯到底是一個怎樣讓神悅納的人呢?「不可像該隱;他是屬那惡者,殺了他的兄弟。為甚麼殺了他呢?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兄弟的行為是善的。」(約壹3:1) 經文一方面讓我們知道該隱殺害弟弟亞伯的原因,因為該隱本身就是一個行惡的人,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亞伯是一個行善的人。然而,這跟「因着信」有甚麼關係呢?希伯來書11:6提到:「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如何才能得到神的喜悅呢?就是要信有神,並且要相信神會賞賜尋求祂的人。亞伯如何才得到神的悅納呢?就是過行善的生活。這兩節經文同樣提到他得到神的喜悅和悅納,是否說明「信」和「行善」是有一種緊密的關係呢?或者,「行善」會反映着「信」的某些特徵呢?除此之外,「信」還會不會有其他特徵呢?

 

信與渴慕神

「以諾因着信,被接去,不至於見死,人也找不着他,因為神已經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經得了神喜悅他的明證。」(來11:5)聖經告訴我們,人人都有一死,不過也有例外的──以諾沒有經歷死亡就「被接去」。另一個例子就是以利亞先知,神以旋風、火車火馬將他接走,這是一個很有榮耀、與眾不同的結局(王下2:1,11)。也許我們會問,以諾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以致得到神這樣的喜悅呢?「以諾生瑪土撒拉之後,與神同行三百年,並且生兒養女。以諾共活了三百六十五歲。以諾與神同行,神將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創5:22-24)以諾是亞當的七世孫,他活了365到底是長還是短呢?現代人聽起來當然是長,但在創世記之中,人的歲數由接近100歲到1000歲比比皆是,從亞當到挪亞這十代人,平均歲數是858,而365歲只是這平均數的42.5%。香港男性平均壽命約為82,如果以此類比,以諾大約是在36歲時被神接走。經文又提到「以諾與神同行」,創世記6:9有一個關於與神同行的備註:「……挪亞是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挪亞與神同行。雖然這是對挪亞的描述,不過從這裏將「義人」、「完全人」和「與神同行」作並排的描述,便讓我們知道「與神同行」是指過着渴慕神的生活的意思。「現代版的以諾」大概只活了36年卻用了29年來「與神同行」,這是否也指出以諾是過着一個何等渴慕神的生活呢?

 

那麼,渴慕是一種甚麼狀態呢?也許就是當大家一想起去旅遊便會感到十分高興,甚至是渴望的心情。上文提到,亞伯蒙神悅納是因為他行善並因此凸顯了他的信。既然「信」與「行善」有着一種緊密的關係(或「行善」能反映「信」的某些特徵),那麼以諾的「信」與「渴慕」是否也有相同的推論呢?當然,如果我們繼續讀到不同的人物時,如挪亞、亞伯拉罕和摩西等,相信會有更多的發現。不過,我們也許會問:為甚麼希伯來書11章不斷的提到許多有關「信」或「因着信」的事情呢?

 

城浸家的信

假如說︰「因着信,城浸的前輩早在1931年,就在宋皇臺馬頭涌道一個小小地方,成立『九龍城談道所』。」假如說︰「因着信,城浸的前輩在1935年就把『九龍城談道所』,從馬頭涌道遷往界限街,以供上百人聚會之用。」假如說︰「因着信,城浸的前輩在1941年即香港淪陷期間,仍然每周舉行主日崇拜。」假如說︰「因着信,城浸的前輩在1964年開始在現今的會址聚會。」假如說︰「因着信,城浸的前輩在1949年至1996年,以植堂的方式共建立了24間堂會。」假如說︰「因着信,城浸的前輩成立差會、開辦學校、開設長者中心和開展不同的事工等等。」大家對以上的說法有何感想?是緬懷光輝歲月?或為85周年堂慶作預備?抑或想到教會走過的是一條漫長的「信心之路」呢?面對動盪多變的世界,可有影響我們對神的信心?

 

結語

回到最初的問題,希伯來書11章為甚麼密集地論到「因着信」以及提到許多人物的信心事蹟呢?也許答案就在下文:「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着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12:1)這幾年,我們的生活也許過得不易,我們對神的信心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考驗,期望藉着回想聖經人物的信心事蹟、藉着回想城浸前輩的信心事蹟、藉着回想你所認識的美好見證,讓我們的心都被鼓勵、讓我們可以繼續向前,讓我們繼續「信心的旅程」。阿們。

九龍城浸信會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