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健康」嗎?
講員:梁明財牧師 記錄:杜玉蓮姊妹
經文【路5:17-26】
前言
今天希望透過一段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經文──耶穌醫治一個癱子的故事,讓我們反思「健康」的定義。現在我們回內地旅遊時需要出示「健康碼」才能過關,然而,是不是有了健康碼,就能夠證明我們真的是一個「健康」的人呢?疫情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名字更為人熟悉,其英文縮寫是WHO,我們也藉此領受三個經文的信息。
一、What needs甚麽需要?
甚麼是癱子的需要呢?「因為他已癱瘓,他當然希望自己能夠站立起來行走,恢復一個健康的身體!」這是一般經歷過病痛的人的共通想法,然而如果從聖經的記載去分析,癱子和朋友用盡方法,甚至拆了屋頂,「從瓦間把他連褥子縋到當中,正在耶穌面前。」(路5:19下),決心如此之大,也許身體的醫治未必是他唯一的目的?事實上,他們可以在門外等候,直至耶穌講道後才求醫治。也許他不單是為了身體得醫治,而是為了能夠聆聽耶穌的教訓?或許他只是風聞耶穌的名聲,想一睹祂的風采?身體康復可能不是癱子所想的需要,聖經並沒有明確的記載,然而,當我們看到耶穌最後怎樣幫助那位癱子,便明白只有耶穌才真正知道癱子的需要,就像詩篇23篇所講好牧羊人真知道羊的需要一樣;癱子不但需要身體得醫治,心靈更需要得到醫治。
對一般人而言,健康就是「沒病沒痛」,而世衛對健康的定義是:「人的身體、心理精神和社交關係都達到完全安寧的狀態(Complete well-being)。」事實上,很多疾病並不是單靠藥物便可以醫治,人的心理精神和社交關係都會影響病情。聖經對健康的定義,是指向全人健康,就是身、心、社加上靈(命)的健康。現代人大多不重視心靈的需要及健康,於是心靈漸漸變得麻木,甚至可能成為「心靈的癱子」。癱子的故事令我們反思,我們究竟需要甚麼樣的健康?人真正的需要又是甚麼呢?
二、How it works如何做到?
因為太過擁擠,癱子的朋友無法從正門把他帶進去,於是拆掉屋頂把他縋到耶穌的面前。這記載使我們反思,我們是否願意存着謙卑的心來到耶穌的面前?癱子代表了一種麻木的狀態,也代表着一種無能的狀態,這提醒我們要承認自己的不足、軟弱和無助,不要以為自己甚麼都能做到,因此不需要別人的幫助或與他人合作。疫情使我們明白到,人許多時候都是十分無助的,尤其是身邊親友患病及驟然離世之時。事實上,我們跟這癱子一樣有許多不足,也常常感到無能為力,因此都需要有謙卑的心。癱子正是因為有謙卑的心,願意接受別人的幫助,才能夠和這群朋友一起來到耶穌的面前。不但如此,他們還有堅持的心,當他們看到人太多無法來到耶穌的面前時,並沒有放棄,反而排除萬難朝見耶穌。耶穌看見了他們的「信心」,卻不是因為信心的大小讚賞他們,而是看見他們不論有多大困難也要堅持來到祂面前。他們堅持對準信靠正確的對象──耶穌基督,我們也應該像癱子和他的朋友一樣有這堅持的信心。人生在世,少不免會面對困難或疾病,雖然祈禱過後不能即時改變環境或解決問題,但我們必須存謙卑的心,堅持對準正確的信靠對象耶穌基督。
「這事以後,耶穌出去,看見一個稅吏,名叫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利未在自己家裏為耶穌大擺筵席,有許多稅吏和別人與他們一同坐席。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說:『你們為甚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呢?』耶穌對他們說:『無病的人用不着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5:27-32)耶穌來就是要醫治人心靈的病,然而,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察覺自己有心靈的病呢?法利賽人和文士就不能了,他們更是有錯誤的堅持。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的不足、軟弱和有限,耶穌才會將心靈健康賜給每一個來到主面前的人。每一個基督徒都要承擔有關世人心靈健康工作的召命,就像耶穌進入「人」的中間,與耶穌一起作工。耶穌說:「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10)人只有承認自己心靈有病,願意來到耶穌面前,才能夠得到耶穌的醫治。
大家可曾聽過「下醫醫病,中醫醫人,上醫醫國」的說法?中文大學有一名為「地球系統科學」的課程,有一位老師可以被稱為「地球醫生」,雖然他當年放棄讀醫科,但後來卻成了醫治地球的「醫生」,可以說是「上上醫」了!今天的經文讓我們知道,人的心靈健康比肉體的健康更為重要,當地球、國家或者社會生病,很多時候是因為人先有「病」、有問題,以致整體都有病。可見,人不能只關注肉身的健康,更要注意心靈的健康,唯其如此才能給世界帶來祝福。我們都和癱子一樣,罪已得赦免,也得到「心靈醫生」耶穌的醫治,獲得了心靈健康,我們實在有責任把人帶到耶穌的面前,使他們同樣獲得心靈被醫治、回復健康的機會。
三、OMG/Who can誰能做呢?
誰能做心靈的醫治呢?是團隊協作,還是專業人士?不,是我們要信靠正確的對象,只有耶穌基督才有權柄和能力做到(Oh my God)。身體有病應該找醫生,那麼「心病」呢?俗語說:「心病還需心藥治」,心靈有病的時候,我們只能找耶穌基督來開藥方。當文士和法利賽人質疑耶穌為甚麼有權柄赦罪的時候,耶穌問他們:「或說『你的罪赦了』,或說『你起來行走』,哪一樣容易呢?」(路5:23)其實兩樣都不容易,沒有人能夠叫一個癱子立刻站起來健康地行走,也沒有人能赦免人的罪,唯獨耶穌基督才有這兩種權柄與能力。耶穌基督是我們心靈的醫生,祂使我們擁有全人健康的豐盛生命!如果醫治地球的醫生是「上上醫」,那麼耶穌基督便是超越一切的「上上上醫」了。人的心靈健康是最重要的,當癱子和身邊的人獲得心靈健康的時候,就歸榮耀與神!我們都得到耶穌的醫治成為心靈健康的見證人,因此應該把這個好消息與身邊的人分享,讓人們也得到心靈的健康,將榮耀歸給神!
現代人十分重視健康(特別在疫情以後),也許你會透過醫生、營養師或健身教練給你帶來身體的健康,但你有否醒覺自己的心靈需要?要得到心靈的健康就要存謙卑的心,堅持對準信靠正確的對象──耶穌。另一方面,你是否認為如要心靈健康,便要多讀經、多祈禱、多傳福音,多事奉?這些都是好的,卻不一定多做就等於心靈健康。會否有一個「心靈健康碼」,可以為人檢查一下心靈是否健康呢?我想通過路加福音的三段經文來思考這個問題:
1. Who誰 (路9:18-27)
當人想到心靈健康的問題時,應當思考我們所相信的那位神是怎樣的神呢?也要思考「我是誰?」同時,更要思考我與神之間的關係到底是怎樣。這樣的思考能讓人的心靈對準正確的「對象」。
2. When何時 (路18:18-30)
數算日子。當我們回望往昔,要多數算神在我們身上所施的恩典,並且思考今生與永恆的事(跟「生與死」有關)。如此便能讓我們省察自己的心靈是否健康。
3. Where哪裏 (路23:39-43)
人死後會往哪裏去?如何才能去到呢?這樣的反省讓我們的心靈常常保持警醒、健康。
10月14日是「世界安寧療護日」,旨在讓人們更加關注紓緩治療和臨終照顧,讓人們能夠更加健康地、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許多人對臨終照顧有所誤解,以為人到了生命最後的時刻才需要一些靈性或宗教方面的幫助,事實上,人活着便需要心靈的健康,不是到了生命最後的一刻才突然需要的。
結語
癱子的故事讓我們知道,最重要的不是身體是否得到醫治,而是心靈是否得到醫治。保羅說:「照着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沒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膽,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腓1:20)其重點不是人的身體是否得醫治或健康與否,而是心靈是否健康、是否堅持信靠耶穌,讓主得着尊崇榮耀。盼望通過癱子的經歷讓我們反省:我真的「健康」嗎?深願我們都能夠成為心靈健康的見證人,把人帶到耶穌基督的面前,使他們的心靈得到醫治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