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浸信會

講道訊息

聖潔的承傳

經文【賽49:1-8】

講員:吳振智牧師             記錄:李錦昌弟兄

引言

香港的基督徒,甚至普世的華人基督徒或多或少都受過城浸的祝福與造就,可以說是都與貴教會有關係。回想在2019年,我曾在這裏主講港九培靈研經會的奮興會,一轉眼五年便過去了,神幫助了我們經過疫情和社會變遷。事實上,自1842年開埠至今,雖然香港經歷過大大小小的跌宕,但神依然愛香港並藉她使華人教會日漸堅壯。也許我們無法估計香港未來復興的景象如何,然而,神已揀選你和我,祂必與我們同行。

聖潔與承傳

「聖潔的承傳」這題目讓我有許多反思,今天,許多人已移民離港,為何是聖潔的承傳呢?事實上,這一道重要的主題揭示了教會的本質,如果以神學來表述,聖潔就是神的範圍,當有神的臨在,便自然會有聖潔,人也必定在此敬畏神。歷史上一位出色的德國神學家漢斯(Hans Kuhn),提出教會有四大特質:聖潔、大公、唯一及使徒傳統,假如缺少任何一項便是異端。雖然「聖潔」能使教會與世俗有所不同,但「聖潔」不是讓我們自認高人一等,然後站在道德高地指控他人。很多人認為詩篇51篇是大衛王的認罪詩,其實它與32篇是姊妹篇,當中最有名的金句就是:「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51:17)聖潔讓人認罪悔改後重獲上帝的臨在,透過基督的寶血,人能穿越罪的深淵回到神的面前並變成聖潔。

另外,聖靈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使你警醒,並且為罪自己責備自己。試想想,假如神直接出手,我們還承受得了嗎?因此,聖靈輕輕的在我們心裏作出提醒,叫你能夠自責、內疚,然後自我糾正過來。請注意,聖潔不是叫你一臉道貌岸然,自高自大,而是叫你謙卑親近神,因此耶穌勸喻祈禱的人不要學效那些教師、法利賽人般站在十字路口大聲的祈禱,反倒要像稅吏般站到一旁,低頭向神認罪求寬恕。事實上,我們不需要向神訴說義行或功勞,只管求主開恩憐憫便能使神歡喜。聖經說,神會親近那些謙卑的人,而當神一親近你的時候就是聖潔的神臨在,祂必使你更加的虛懷若谷。以賽亞書裏有四首「僕人之歌」,其中42:1-3說:「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裏所喜悅的!我已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他不喧嚷,不揚聲,也不使街上聽見他的聲音。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他憑真實將公理傳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罪人,並沒有權柄去苛責人,只能陪伴人,讓他們感受到神的愛。

許多釋經學家都同意,以賽亞書中的彌賽亞是指向耶穌基督。可惜,猶太人只憧憬舊約中軍事上、政治上的彌賽亞,而無視以卑微的僕人的身份降臨的耶穌基督。「我勞碌是徒然;我盡力是虛無虛空。」(賽49:4上)聖經形容這位僕人所做的事看似徒勞無功,弟兄姊妹,你是否曾經有相同的經歷?也許你會感到失落,而這種情況或許會持續一段時間,但請不要灰心喪志,因為今天神已經將異象顯明在這段經文裏面,讓我們曉得耶穌基督就是那位僕人。事實上,耶穌在世上傳福音時也是處處碰壁的,因此你並不孤單!這使我想起以西結先知的事蹟。神先叫以西結往迦巴魯河邊的平原去,神起初沒有跟他說話卻先讓他看見祂的榮耀、祂的臨在,然後才呼召他起來當神的先知。弟兄姊妹,當神臨在我們便知罪,而聖靈就會鞭策我們要回轉歸向神,進入聖潔之中。有時候,我們不必真的聽見神開口說話,能夠經歷到祂的同在便已足夠!那種甘甜、那種被愛必使你從罪的深淵中得到釋放。或問,神是否需要經常跟你說話呢?那倒也不必,因為整本聖經便是神的說話,只需多讀便可。

一粒麥子

我在1979年蒙召獻身讀神學,一眨眼便是45年了。神讓我學會一件事,就是祂偶爾會帶你回到「福音的原點」,然後在那裏與你同在,讓你經歷最初的愛和感動(有點像慶祝結婚周年紀念)。「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14:6)耶穌基督本身就是真理,而這真理不是空談,是要用生命去換取的。使徒保羅就是美好的見證:「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提後4:7)至此,我們不禁要問,「道」是用來守的,還是傳的呢?在馬太福音25章,耶穌說了一個有關主人按着不同才幹分別給予僕人不同銀子的比喻。故事是家喻戶曉的,當中的重點是,真正的道不是用來守着的,而是活潑,可以用來向外拓展的;假如我們只是將之埋在地下,便不能使人的生命得到造就!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原來死只是第一步,弟兄姊妹,當你向邪情私慾死了,老我會逐漸褪色,然後我們在神的國度裏便成了一群聖潔的子民。有時候,事奉上最大的困難也許不是沒有機會去做,而是做了卻看似沒有果效。我鼓勵大家再認真研讀以賽亞書49:7:「救贖主──以色列的聖者耶和華對那被人所藐視、本國所憎惡、官長所虐待的如此說:君王要看見就站起,首領也要下拜;都因信實的耶和華,就是揀選你──以色列的聖者。」耶穌基督為了拯救我們忍辱負重,完全無懼「被人所藐視、本國所憎惡、官長所虐待」,最終成就了救恩,我們又能否有這樣的心境呢?經文不單指向耶穌成為神與人之間的中保,更在上文第5-6節指出「使雅各眾支派復興,使以色列中得保全的歸回尚為小事,我還要使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極。」弟兄姊妹,我們都是外邦人,可是耶穌基督的心胸是何等廣闊,甚至完全打破了猶太人那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所以這裏已經明言這位救世主不單是以色列人的彌賽亞,更是全人類的彌賽亞!

不是荒涼,而是復興!

有人認為香港這幾年變成了荒涼之地,特別在疫情期間有「限聚令」,教會的實體聚會停頓,信徒只能改在網上聚會。還記得那時候市面上缺乏醫療物資,口罩更是「一罩難求」。然而,教會的肢體卻發揮了互相守望的精神,彼此籌措物資,真是何等美好。就我們的教會來說,我們曾經租了一個舖位作轉播崇拜之用,後來疫情緩和了,租約卻還沒完結。於是,我們將之改為休閒小店,供附近的街坊歇腳聊天。當時許多學生都來了,我們不直接傳福音,只是為他們祈禱,播下福音的種子。

弟兄姊妹,我們仍然是大有可為的。甚麼是復興?所謂復興,不是指繁華鼎盛,熙來攘往。原來聖經說復興是要你大膽地承受荒涼之地為業,如果你今天覺得香港有些荒涼,那麼你便要快快感謝神,因為你即將見證上帝的大能和作為!所謂的「荒涼之地」可能是指城市的氛圍,也可以是自身心靈深處的狀況。弟兄姊妹,當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只管留心察看神的作為,當祂臨在之時便是復興之日,屆時你定會為神的大能感到驚訝、讚嘆。因此請謹記,不是荒涼,而是復興!許多人認為教會的另一個「荒涼之地」就是青少年事工,特別在移民潮下,許多青年人甚至已離開香港。然而,「神說:在末後的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少年人要見異象;老年人要做異夢。」(徒2:17)家長們,當神的靈臨到,孩子就會開竅懂事,我們要做的就是陪伴同行。

在這裏分享一個見證。一群中一至中六的學生組織了一個古典管弦樂團,由於他們分別來自15間不同的學校,故基於行政問題,學校實在不能借出表演場地。他們輾轉向我們求助,我當時心中又感動又難過,他們需要的是復興的機會,他們是苦無方法才會向教會求助!最後,我們以機構的名義替他們預備了場地。出乎意料之外,那些學生的計劃書寫得十分仔細完備,但我們加了一個條款,就是要預留100個座位招待單親家庭,因為當中的貧困學生大概連樂器也沒有機會接觸呢!當第一次綵排時,聽着聽着,我們幾位牧師不禁流下眼淚。這群小伙子對基督教一定會留下美好印象,因為這裏就是迦巴魯河,是他們與神相遇的地方!

結語

弟兄姊妹,我們的下一代絕不是荒涼之地,而是復興之處,他們正等待我們的發掘和陪伴;另一方面,迦勒正正就是在85歲那年請纓出征,如今我們仍能在主的面前更新,因為我們定睛耶和華的聖潔範圍之內。請謹記復興不是指向繁盛,而是神要我們大膽地承受荒涼之地為業,因為我們必能見證上帝的大能和作為。

九龍城浸信會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