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滿足的秘訣
經文【腓4:10-14】
講員:方兆雄牧師 記錄:廖凱珊姊妹
引言
你的心靈是否已得到滿足?或者,你有沒有遇過一些不知足的人?俗語說:「人心不足蛇吞象」,有些人從不知足,巧取豪奪;亦有國家明明已擁有廣闊的領土,卻要侵略鄰近國家,造成生靈塗炭。原因到底是甚麼呢?這些可能只是表徵(或病徵),暗地裏,他們心靈也許有缺憾或遺憾,以致不斷追求,填滿心中的空洞。
保羅得滿足的秘訣
不知足不一定是壞事。人因為有渴望上進的心,以致能夠發揮所長,善用神所給予的恩賜,自己以及社會才能因此進步。然而,「心靈滿足」的反義詞不一定是「不知足」,而「心靈滿足」的同義詞,也不一定是「知足常樂」。腓4:10-14既不是老生常談的「知足常樂」,也不是類似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所指,當人類的基本需求(如飲食、人身安全等)被滿足後所得到的被愛、尊重,以致個人實現等。使徒保羅在傳福音上很進取,為主奔走了很多路,他自己當然有肉身的需要,然而在書信中卻展示了他在心靈上的滿足。當中有三方面的秘訣,值得我們效法:
一、在信徒彼此思念中的滿足
「我靠主大大地喜樂,因為你們思念我的心如今又發生,你們向來就思念我,只是沒得機會。」(腓4:10)保羅是否因收到禮物而感到開心?是的,但是否單單因為腓立比信徒雪中送炭呢?保羅在腓4:11卻接着說:「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事實上,保羅自起初傳道時接受腓立比教會的支援後,便有一段時間與他們失去聯絡,當保羅在羅馬再次接受他們的支援時(由以巴弗提作代表),大概已是十年之後了。讓保羅感到欣慰的,不單是禮物本身,或以巴弗提對他的幫助,而是他們仍然記得保羅!當知道保羅有需要時,他們又派人安排資金去支援他,其思念的心是顯然易見的。這裏所講的不再是物質本身,而是一份情──那份思念之情。另一方面,在保羅眼中,這群沒有聯絡一段時間的信徒,竟然得悉自己的需要,也有機會聽聞自己的去向!保羅相信,這是神在他們心中動工。正如在腓1章,神在腓立比信徒心中動了善工,也是神讓他們在保羅有需要的時候去幫助他,一切都是神在他們的心中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
然而,也可能是腓立比信徒對保羅的關心冷淡了、消失了,但「如今又發生」──重燃了!或是因為忘記,或是各有各的難處,或是教會要處理很多問題,於是弟兄姊妹漸漸把保羅的宣教工作淡忘了……然而,這些都是無可厚非。請撫心自問,我們是否也如此對待宣教士?這對今日的我們有着很好的提醒,即使我們正面對困難、逼迫、挑戰,或者經濟有所缺乏,但仍要記念那些在工場上服事的宣教士。近一點而言,我們也許會有一些福音伙伴,卻因着疫情而不能相見。當神感動我們時,請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嘗試與他們重新連結,當中定能為你帶來很大的滿足感。雖然腓立比信徒也許把保羅忘了,但他是否因此感到不滿呢?保羅很厚道,並維護了他們:「你們向來就思念我,只是沒得機會。」保羅充份表現了胸襟和量度,不會讓他們難堪,因為保羅深信除了神在他們心中動工之外,祂亦鍛鍊了自己能在不同的景況中自處。
二、靠主加力而滿足
保羅不被地上之事所纏累,他在腓4:11說:「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接着又在腓4:12列出了不同的處境:卑賤、豐富、飽足、飢餓、有餘、缺乏。這些終生委身於主耶穌基督福音的經歷,使人想起他在林後11:24-28的自白:「被猶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減去一下;被棍打了三次;被石頭打了一次;遇着船壞三次,一晝一夜在深海裏。又屢次行遠路,遭江河的危險、盜賊的危險、同族的危險、外邦人的危險……多次不得睡,又飢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體。除了這外面的事,還有為眾教會掛心的事,天天壓在我身上。」保羅所學到的是甚麼功課呢?就是「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3)有時候,我們會用這句經文自勉或鼓勵肢體,然而卻要瞭解當中的意思以及怎樣運用,否則就會讓人以為只要信耶穌便成了超人,凡事都能做!首先,「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明顯是指到神,當再想深一層,神為何要賜你力量、加你力量呢?供你吃喝玩樂或放縱私慾嗎?不!是神要使用你作成祂的工,實踐祂的旨意。這並不是因為我有甚麼理想要完成,因此神必須幫我;而是當神要你作甚麼,就會賜足夠的力量給你!
從保羅身上,我們看到許多重大的「福音事件」都不是出於他的策劃,而是聖靈在當中的工作,或是允許、或是阻擋、或是賜予他過人的勇氣及力量等。神要用保羅在外邦中作見證,甚至在捆綁中向羅馬皇室傳福音,可是他卻從不因物質缺乏或環境惡劣而心靈軟弱,反而向世人彰顯了心靈中那一股來自神的豐盛的滿足。弟兄姊妹,在這幾年裏,你是否遇見諸般患難,受盡試煉,有如落在火中?你有被鍛鍊成精金、利器嗎?當中你又有甚麼秘訣,以致在不同的景況中,依然能成就神給你的工作?
三、在患難中經歷心靈滿足(最高層次)
「你們和我同受患難原是美事。」(腓4:14)這句話不太易懂。如果句中所述及的處境均有類同指向的話,例如:「你們與我一同得福原是美事」或「你與我們同得福音的好處原是美事」,這樣便合理不過,因為「得福」、「好處﹞與「美事」都是正面、指向光明;可是,「同受患難」與「美事」卻各走極端,也沒有從屬或因果關係。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理解呢?也許,我們需要先調整一下眼光──當有人與你一起分擔、一起走過艱難的道路時,這份患難中的情誼、團契就是美事!原文形容腓立比信徒在患難上與保羅是緊密的結連與團契(sun-koinoneo)。在保羅眼中,腓立比教會不單與自己一起興旺福音,更與他一同受苦──保羅為福音的緣故被囚,腓立比教會為福音的緣故也受迫害,敵對真理的人又不斷騷擾、攪擾他們。當時,保羅在羅馬缺乏物資,腓立比教會卻在困難中一次又一次的籌集金錢、物資支持保羅的宣教生活,因此他感嘆地說:「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我可以證明,他們是按着力量,而且也過了力量,自己甘心樂意地捐助。」(林後8:2下-3)當其他教會因着自身的困難未能支持保羅之時,腓立比教會也面對相同困難,但保羅卻形容後者是過了力量地格外的捐助。
弟兄姊妹,當我們受苦、感到十分困難時,便需依靠主的恩典去經過,然而,當我們得悉肢體受苦時,也可以透過禱告、實質的幫助去支持他們。藉着與肢體同受或分擔苦難,便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合作,也能讓人心靈合一;當一起承受和面對苦難時,更是彼此群策群力、見證合一的珍貴時刻。「你們和我同受患難原是美事」,我們現在受的苦,不單是個人,更是整個社區、整個香港的。混亂的時局、疫情也許是一個神給我們的「預先的練習」,因為我們將來可能會面對更大的困難,正如彼前4:12-13說:「親愛的弟兄啊,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他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在苦難中如何讓我們的心靈更緊密的與基督結連,並感受到在心靈深層次的滿足,其中一個方法就是願意與基督一同受苦──有願意與基督一同受苦的心志,才能令我們願意與他人一同承受苦難。當中的緣由,並不是因為我們能有甚麼的功勞或功德(當然,在幫助人時心靈總會有一份莫名的滿足和喜樂),更是為了活出神的樣式,讓神的大能在我們身上得到彰顯,而這些不論透過參與社關事奉或教會的牧養,都可以經歷得到。
然而,我希望城浸的弟兄姊妹能更進一步,在分擔苦難的過程中,仔細察看神的形象在對方和你自己的生命中的彰顯,因為我們所面對和分擔的不是一堆冷冰冰的問題或數字,而是重現了神創造我們的寶貴形象、樣式!那種尊貴、高尚,與人同行的情操亦是主耶穌基督道成肉身、降卑來到世間與人一起同在的愛的表現。
結語
讓我們回到今天經文的開首:「我靠主大大地喜樂」(腓4:10)如果要得到心靈的滿足,秘訣就是信靠耶穌。這絕不是一種口號,因為當你知道及深信神愛你後才能領略這個秘訣,並且不再介意擁有多少物質,也不怕沒有能力完成神放在你心中的異象。當我們並非為財或名而活,而是因着基督的愛,便能彰顯神的尊貴形象與樣式,也可以不為五斗米折腰,且不懼怕為主赴湯蹈火。相反,如果你的價值觀是建基於擁有多少,便難免會坐困愁城。今天的經文提醒我們,保羅是如何靠着主得安慰,並在主耶穌裏得着神所賜予心靈的滿足。深盼我們都學會在艱難時依靠主,並經歷祂所賜的心靈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