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浸信會
85周年

講道訊息

得失之間

 經文【創13:1-8】

講員:陳沛偉傳道  記錄:羅慕琳姊妹

引言

今天一同看創世記13章,與大家思想「得與失」這個題目。得與失可以說是我們生命之中的「常數」(constant),無人能倖免。在得與失之間,很多時會牽動我們的情緒,會有失望、徬徨、甚至會動搖我們的信心。我們需要屬天的智慧、屬靈的方向,幫助我們有力量面對,並且在當中生命可以得到成長。經文的上文是亞伯蘭(亞伯拉罕)在蒙召離開家鄉之後不久,遇到饑荒,於是帶着妻子和羅得下到埃及避災,亞伯拉罕因為害怕妻子撒萊(撒拉)的美貌會為他帶來麻煩甚至殺身之禍,因此就假稱撒拉是他的妹妹,最後撒拉果然被法老看中,幸得神出手解救,他們就從埃及返回迦南地。蒙神的保守,他們不單平安返回迦南地,更是帶着很多的牛羊、財產歸回。但這樣豐富的財富卻為他們帶來煩惱,令羅得與亞伯拉罕之間出現了磨擦,或者說得準確一些,是他們的牧人因為牧養他們的羊群和牛群的事起了磨擦。經文記載他們的財物甚多,那地容不下他們,加上那地方本身還有迦南人和比利洗人居住,他們之間產生的張力就更明顯。

一、珍惜關係

經文形容雙方的牧人「相爭」,「相爭」與出埃及記17章百姓埋怨沒有水飲的地方「米利巴」是同一個字,是爭鬧和抱怨的意思。為免衝突進一步惡化,亞伯拉罕提出了一個和解的建議(創13:8-9)。亞伯拉罕強調無論他和羅得之間,或是他們僕人之間,都不應該繼續有這樣關係的破損,因為他們是骨肉(原文是弟兄)。亞伯拉罕與羅得是叔姪的關係,作為後輩的羅得理應要敬重亞伯拉罕,禮讓長輩。但亞伯拉罕卻主動降卑,稱羅得為弟兄,如同平輩,讓他先揀選。

亞伯拉罕為了保持家族和睦,而放棄了自己的權益,他明白不值得因為物質上的計較,而付上親情的代價(參箴言15:16-17)敬畏耶和華、家人、弟兄姊妹間彼此相愛的關係很珍貴,並非物質所能衡量,這個道理其實並不深奧,只是我們是否願意行出來。很多人最後的遺憾都不是不夠富有,而是沒有好好去愛家人、朋友。弟兄姊妹,當我們看待我們的家人、朋友、同事和鄰舍時,請帶着屬靈的目光,他們都是神給你的,有祂的美意,可能是對你的幫助、磨練,等等。不要輕言放棄一份關係。有時越是親近的人越是容易有磨擦,但謹記他們都是神給你重要的人。願我們都曉得珍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二、信心的退讓

另一方面,亞伯拉罕解決這衝突的方法,也反映他對神的信心,就算當下吃虧,失去了上好的土地,神最終仍會兌現祂賜福的應許。鄺炳釗牧師在論到這一點的時候,形容這是亞伯拉罕「信心的退讓」,這份謙讓的胸襟,背後是深信神必掌管,相信神必兌現祂的應許;亦好像八福裏面所講的:「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太5:5)溫柔、為着別人的好處,願意放下自己的權利的人,神必然賜福!
十八世紀英國一位著名的佈道家懷特菲(George Whitefield),有一段時間,他和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同時在英國被神重用,帶來很大的復興。但他們曾經因為在神學立場上有嚴重的分歧而分道揚鑣,循理會當時亦因此分為兩個派系。後來懷特菲很希望雙方為了福音的緣故可以復和,然而如果他繼續擔任派系的領袖,就難以得到和解。故此,他毅然辭退職位,讓衛斯理能作整個循理會的主席。懷特菲的跟隨者力勸他繼續留任,但他卻堅定地回答:「寧願懷特菲的名字被忘記,甚至被踐踏,只要基督得到榮耀!」他與衛斯理的關係因此得到復和,神國的事工也得以繼續向前。在懷特菲的安息禮拜中,他指定要由約翰衛斯理負責講道,一個很美麗的終結,神的榮耀得到彰顯!

信心的退讓──從積極面看,我們看別人比自己強(重要),將別人的好處放在自己之上;從消極面看,也至少能夠像保羅在羅馬書12章說「寧可讓步,聽憑主怒」(羅12:19)英譯:leave room for God’s warth. 給神留有空間,承認自己可能有的盲點,讓神掌管,深信神必有公義。這是信心的退讓!

羅得對於亞伯拉罕的謙讓老實不客氣(創13:10-11),他「舉目看見」──立即認真視察哪一塊土地更好,對自己更有利。羅得的「看見」,令人想起夏娃在伊甸園看見那分辨善惡樹的果子,悅人的眼目,之後就犯罪。羅得看上了約旦河的平原。經文提到這地十分肥沃,甚至好像耶和華的園子(伊甸園)和富庶的埃及地。這樣明顯的優點,亞伯拉罕不會看不見,他就是放棄自己的權利,退讓給羅得。羅得不單選擇肥沃的約旦平原,他的眼目更望向了所多瑪,最終選擇了居住在這罪惡之城。羅得憑表面、眼見的利益作出抉擇,亞伯拉罕卻憑信而行。其實,羅得一直與亞伯拉罕生活多年,應該對神有一定的認識,甚至與亞伯拉罕一同在壇前獻祭和禱告。但可惜在他的抉擇中,卻與不認識神的人無甚分別。有時信徒也活得好像沒有神一樣,活在自給自足(自導自演)的模式之中,好像神沒有任何角色一樣。弟兄姊妹,我們要小心,不要長期落在這樣的信仰模式之中,否則當遇到一些重要關口的時候,我們脆弱的根基便無法負荷。

三、不要失方向

亞伯拉罕與羅得分手之後,耶和華再次向亞伯拉罕說話(創13:14-17),這是耶和華第二次直接向亞伯拉罕說話,上一次是在十二章耶和華呼召亞伯拉罕出吾珥的時候(12:1-3)。耶和華請亞伯拉罕舉目向東南西北觀看,神要他看到的並不是即時利益,乃是無比的應許,需要亞伯拉罕信心的擺上。神重申要賜福給亞伯拉罕的應許!亞伯拉罕「信心的退讓」,叫他不會錯過何等大的屬靈福氣。

第18節十分有意思:「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崙幔利的橡樹裏那居住,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創13:18)。亞伯拉罕與羅得分開之後,他的方向是為耶和華築一座壇!這呼應了這章經文一開始,亞伯拉罕由埃及回來的第一件事,也是回到從前築壇的地方求告耶和華的名!整章記載首尾呼應,以敬拜開始,亦以敬拜結束──亞伯拉罕一生與築壇敬拜耶和華分不開,他的一生就是敬拜、親近神的人生,緊貼神是他人生的方向。反觀羅得,他的方向乃是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創13:12-13),最終甚至在這罪惡之城落地生根!所多瑪雖然富庶,但卻是罪惡之城。羅得似乎是得到了豐富的資源,舒適的生活,但其實為自己埋下了禍患的伏線,因為在整個過程之中,羅得並沒有尋求神的心意。在之後的14章,羅得在所多瑪被擄掠,幸得亞伯拉罕營救;後來他並沒有醒覺,繼續住在所多瑪;及後在19章當神要滅所多瑪、俄摩拉城的時候,他全家人只有他和兩個女兒勉強脫險,令人唏噓。

「在你的院宇住一日,勝似在別處住千日;寧可在我神殿中看門,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裏。因為耶和華神是日頭,是盾牌,要賜下恩惠和榮耀。他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詩84:10-11)這是我們的價值觀和人生方向嗎?亞伯拉罕朝向神、羅得卻朝向所多瑪,結果有很大的分別。弟兄姊妹,在經歷得失之間,清楚人生的方向很重要,無論如何,必須堅持朝向神。這兩年多在疫情影響下,我們的崇拜生活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皆因線上的崇拜的投入感無可避免打了「折扣」。明白如今有些肢體仍然因不同的原因未能返到教會當中,例如身體的軟弱、工作的關係、或者仍未能接種疫苗等,這些肢體我們需要繼續關心,與他們保持結連。但若客觀條件許可的話,嘗試更多相約弟兄姊妹一同參與實體崇拜,在崇拜前或後一起共聚交通,重拾一同敬拜、團契的喜樂!讓我們都銳意重新築起祭壇(崇拜生活),帶着渴慕神的心來敬拜神,讓神調校我們的心靈,以致生活有力,有屬靈的方向。

有時神讓我們生活中遇到一些得失的經歷,很可能是神提醒我們要調整人生方向。謹記不要失掉對神的信心,這可能是神給我們機會,要調校(redirect)我們的人生方向,讓自己重新回到神的道路中。弟兄姊妹,我們要信得過神,相信祂不住的引導我們的人生,祂會有美好的計劃和預備。大衛一腔熱誠希望為神建殿,但神的答案卻是「不」!大衛或許會有失望,但他並沒有灰心埋怨,他乃是立即進到耶和華面前坐下禱告,謙卑地對神發出讚美(撒下7章)。從往後的記載,我們看見大衛盡力為所羅門預備建殿的材料,為建殿做好準備。大衛甘心、積極地接受了神的計劃,順服神的心意。但願我們在經歷得失之間,也敏銳神的心意和計劃,帶着信靠順服的心行在其中。

結語

其實每一次的得失成敗,都是重整我們價值觀的契機,調校我們如何以屬靈的目光去看待它。神永遠都是最大的「常數」,我們最佳的「得」,永遠是有神在我們生命中,因為我們的好處都不在祂以外。如保羅說: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這是我們在得失之間最大的保障!盼望從亞伯拉罕與羅得的經歷中,我們都得到啟發,在面對得失之間,曉得珍惜與神與人的關係;在有需要時能憑信心作出退讓;無論如何不要失去方向,堅持朝向神和敬拜神的人生。願神幫助我們!

九龍城浸信會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