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浸信會
85周年

講道訊息

聚散有時,有誰可依?

經文【創11:1-9】

講員:梁明財牧師   記錄:葉惠琳姊妹

引言

經文記載了人類嘗試建造一座城和一座通天的塔,他們遠離了神,以致上主使人類的口音變異,簡稱「巴別塔事件」。詩55:9提到類似的事:「主啊,求你吞滅他們,變亂他們的舌頭!因為我在城中見了強暴爭競的事。」詩人向上主祈禱:「神啊,求你憐憫我……我倚靠神,必不懼怕。血氣之輩能把我怎麼樣呢?」(詩56:1-4)面對每天的生活,我們必須依靠神,讓我們有三方面的反思:

一、與人結連的「影響」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裏。」(創11:1-2)「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創11:4)這是一班同一族群、同一語言的人,當他們同心結連時會有些甚麼影響呢?「他們是同一個民族,講同一種話;但這只是一個開始,以後他們可以為所欲為了。」(創11:6《現代中文譯本聖經》)這些「無國界公民」結連起來後,有好的影響,也有壞的影響。也許事情的本質是好的,然而隨着時間過去,好的事情或者會變成壞的事情。因此,我們必須認清事情的本質、過程、轉變和結果。最初,在平原裏建一座城可能是好的,因為可以用來抵禦敵人。然而,神看透了這只是「一個開始」──建塔是想「通天」,他們想與神看齊,並且高舉自己的名!這不禁令人想起魔鬼引誘亞當夏娃吃分辨善惡樹的禁果,可說是相似的情景。

因此,當神看見了,就要介入:「我們下去,在那裏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裏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裏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創11:7-9)這座城名叫巴別,就是「攪亂」的意思。這班人本想一起建造城和塔,結果神變亂了他們的語言,他們不能溝通了,然後就分散全地。表面上,是神攪亂了事情,但是否真的如此呢?經文說神出手,其實是要阻止人做更壞的事,神掌管一切,也憐憫世人,因此攔阻人泥足深陷(許多時候反而是人自己把事情攪亂)。當中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在創世記,神明明應允亞伯蘭必有比海沙及天上星星更多的後裔,但過了一段時間仍未有任何動靜,亞伯蘭的妻子撒萊便決定用人的方法,將自己的婢女夏甲給丈夫納作妾侍。結果夏甲真的誕下兒子,名叫以實瑪利。後來,這個家族卻發生了許多糾紛,禍延甚久。人往往以為自己正為神做事,卻以自己的方法把事情攪亂,沒有認定是神的掌管。實際上,神一定有祂最好的計劃,也因着神的憐憫,即使人把事情攪亂了,也有機會使之重回正軌。又例如在新約,保羅自以為是個熱心事奉的人(包括迫害主的信徒),結果在大馬色路上與耶穌相遇,瞎眼後反省到原來自己做錯了許多事。當他願意到神面前悔改後,便蒙了神的憐憫,此後更被神大大使用,成為見證,也造就了許多信徒(參徒22:3-4,提前1:13,16-17)。我們要常常反思,當與人結連時到底是為自己做事,還是真的在事奉神,抑或只是打着神的旗號來做事呢?

二、聚散有時

那時,人一起向東遷移,一同建造,但當神親自出手時,他們便分散全地,可謂「聯合有時,分散也有時。」然而,這種分散是否就是神的懲罰臨到?又或者說,分散是否就是不好的事情呢?這不禁令人想起傳道書:「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傳3:1-4)「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3:11)「我知道,上帝所做的一切永遠長存;人無法對上帝的作為有所增減。上帝這樣做,是要人敬畏他。現在的事或將來可能發生的事,從前已經有過。上帝使同樣的事重複出現。」(傳3:14-15《現中》)「趁着你年輕時,要記住你的創造主。趁着衰老的年日未到,你還沒有說『活着毫無意思』,而太陽、月亮、星辰還沒有失去光輝,雨後的雲彩尚未消逝時,你要記住祂。」(傳12:1-2《現中》)

人有時很想插手,自以為可以改變甚至控制到事情;「有時」也讓人明白到,在神的創造裏,有些東西是有限的,包括人自己。神的創造是美好的,但不一定是完美的,也不代表各種創造可以一直的相安無事下去。神允許創造中有時和「有限」,這是要提醒我們,要趁着年輕時記念我們的創造主──祂掌管萬有,我們只是受造之物。因此,我們不要誇口,要知道人的有限,更要明白「聚散有時」,必須時常的依靠神。今天,「聚散有時」的挑戰是甚麼呢?這幾年,香港的熱門話題是「移民潮」,大家的首選地方是哪裏呢?創世記記載了很多「移民」的故事,他們大多往東遷移,例如在「巴別塔事件」中,人們一起「往東邊遷移」(11:2);「該隱離開耶和華的面,去住在伊甸東邊挪得之地。」(創4:16);亞伯蘭和羅得分開時,「羅得選擇約旦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創13:11)然而,不論你往哪裏去,在做決定時,你是否有依靠神?雖然現在是網絡時代,無論身處世界任何角落,人與人之間都可以有連繫,然而當人有不同的網絡文化語言時,這種連結是否也會「散」掉呢?

前面所說的是生離「有時」,那麼死別呢?傳道書說:「生有時,死有時。」基督徒也要面對生離死別:「我們的身體將歸還塵土;我們的氣息將歸回賜生命的上帝。」(傳12:7《現中》),然而聖經有神寶貴的應許,當我們經歷死亡後只是睡着:「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我們若信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裏睡了的人,神也必將他們與耶穌一同帶來。」(帖前4:13-14)耶穌給了我們寶貴的應許,祂成了神與人之間的中保,以致我們可以藉着祂得到永生。我們也許會常常經歷到生離死別的聚散,然而卻要不斷學習、彼此提醒上帝是我們的依靠,即使地上的生命完結了,也知道將會往永恆的國度去,不會再分散(參帖前5:9-11)。也許仍留在地上的人會感到哀傷,卻會得到主的安慰,藉着聖經的確據,內心仍充滿着將來在天家相聚的盼望。我們信主的一刻已經擁有天國子民的身份,此後在地上的生活只是暫時居留。因此,當我們的肉身死後只是「移居」天國,這也是神話語給我們的依靠。

三、神是我所依!

在漫長的人生路上,你依靠的是甚麼呢?亞伯蘭蒙神呼召離開本族本鄉開展新的一頁,在過程中,他不像巴別塔的人只想建城、建塔為自己築起保障,而是緊緊的依靠神。亞伯蘭被神呼召出來時,耶和華對亞伯蘭說:「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創12:2)亞伯蘭每到一個地方,就會築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創12:8)。亞伯蘭不是高舉自己的名,而是很想在眾人面前尊崇、高舉耶和華神,也表達了對耶和華的依靠、順服,為神作見證。

保羅說:「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腓3:13)保羅在大馬色信主後,不再為自己誇口,更多的是為耶穌誇口。那麼他的依靠是甚麼呢?「因為真受割禮的,乃是我們這以神的靈敬拜、在基督耶穌裏誇口、不靠着肉體的。其實,我也可以靠肉體;若是別人想他可以靠肉體,我更可以靠着了。我第八天受割禮;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憫支派的人,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就律法說,我是法利賽人;就熱心說,我是逼迫教會的;就律法上的義說,我是無可指摘的。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着基督。」(腓3:3-8)保羅的出身顯赫,不論是家庭、血統、社會地位,抑或個人的學識才幹都非常優秀。當初,他正是依靠這些優厚的條件,「大發熱心」地逼迫基督徒,甚至自以為一切都是為神而做。然而,當他認識耶穌後,便明白到要放下「舊的依靠」,並建立一個「新的依靠」──以認識基督耶穌為至寶,「得着基督耶穌所以得着他的」(腓3:12),這就是保羅全新的依靠──「忘記背後」,放下以往的自恃;「努力面前」,完全的依靠神。

使徒行傳記載教會因保羅的逼迫致令門徒分散各地(徒8:1,4,11:21-23),這看似是壞事,但當他們分散時卻在各地傳道,為神作見證。由此可見,分散不一定是懲罰,而這種分散也不同於「巴別塔事件」的分散。門徒的分散雖是出於人的迫害,然而神卻默許這種分散,甚至使用它讓福音廣傳。門徒當時「立定心志,恆久靠主」(徒11:23),他們縱然要分散,也繼續的依靠神,為神作見證。這提醒了我們無論身處任何處境,也不要忘記神是我們的依靠(另參詩32:5-7,10,33:13-22,56:8-11,118:5-10)。今天,面對「移民潮」,牧者不一定懂得回答,但我想提醒弟兄姊妹,如果你是完全依靠神的人,那麼你在任何地方也可以繼續依靠神而活,若你不是依靠神,你往哪一處也是不容易的,因此,有關「移民」,我的回應就是:「不是移不移民,而是你;對神的依靠有多少呢?」這才是更重要的考量。

結語

我們要反思與人結連的「影響」,因為當中有好的影響,也有壞的影響,因此要認清事情的本質。其次,聚散有時,當中你所依靠的又是甚麼?人生路上,神是我所依!我們不是靠「肉體」,而是靠基督,更要認定「我的好處不在祢以外」(詩16:2)。耶穌基督是我們的至寶,無論身處任何境況,我們都要依靠神、見證神、高舉神的名。

九龍城浸信會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