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浸信會
85周年

講道訊息

真知灼見

經文【腓3:1-11】

講員:陳淳傳道    記錄:王永新姊妹

引言

疫情已持續兩年多,不但影響了家庭和人際關係,更使人感到乏力和焦慮。有調查發現,逾半數家長最近有抑鬱症狀,盼望今天的經文幫助我們重新得力。

關於腓立比書

今天是腓立比書講道系列的第12講。全書共104節,過去已完成60節,當中由兩個主題貫穿,包括:喜樂(χαίρω,16次)及福音(εὐαγγέλιον,9次)。腓立比書是保羅在羅馬坐牢、快將「離世與基督同在」(腓1:23)時所寫。這封家書並不悲觀,反而以喜樂的筆觸帶出他對教會、門徒的鼓勵與勸勉。除了上述兩大主題外,另一主題便是「合一」,然而這裏的重點不單是指教會肢體合一才能興旺福音,更重要的,是門徒個人信仰上的言行所帶來的生命力。因此,這種合一是人自己心裏的合一,使人面對困難、心碎時能重新得力,甚至幫助別人。保羅這份真知灼見共有四個要素。

靠主喜樂真益處(腓3:1)

「弟兄們,我還有話說,你們要靠主喜樂。我把這話再寫給你們,於我並不為難,於你們卻是妥當。」(腓3:1《合和本》)雖然保羅強調「要靠主喜樂」卻沒多加闡述,也許羅8:35-39能加以補充:「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的。」當心中有愛,身處困境時就能不灰心,這是靠主喜樂的起點。保羅在困境中仍能兼善關愛,是因為他既領受了從基督而來的愛,又得到腓立比教會的實質支援。因此,靠主喜樂與彼此相愛實為互為表裏的關係。保羅身陷囹圄,但他並沒有停留在失意之中,而是親身示範如何因着主的愛、肢體間的彼此相愛而得以靠主喜樂。他將自己的感受昇華到更高的層次,即經文中的「再寫」──毫不猶豫地再寫出對教會的關愛與叮嚀!須知道保羅當時已落在極度困苦之中,但仍能看見別人的需要和疲乏,然後忘卻自己的擔心,並向他人傳遞關愛。請注意,他是毫不猶豫的成了這愛的傳遞者!弟兄姊妹,靠主喜樂並不是只着眼於自己的喜樂,而是以別人的益處為依歸。這是一帖良藥,專治亂世信徒的焦慮不安,更能靠着主將肢體的關係拉近。

拒絕膚淺知更新(腓3:2-3)

「應當防備犬類,防備作惡的,防備妄自行割的。因為真受割禮的,乃是我們這以神的靈敬拜、在基督耶穌裏誇口、不靠着肉體的。」(腓3:2-3《和合本》)《環球聖經譯本》的翻譯較為直白:「提防那些狗」,至於「妄自行割」,《現代中文譯本》則譯為:「那些堅持要割自己身體的人」。保羅極度擔心腓立比教會將成為這群頑固、膚淺的猶太人的跟從者,所以連續三次使用了命令動詞:提防!提防!提防!這字原文是βλέπω,意為看見、謹慎,也是小心觀看、慎重觀察,好好辨識,因為稍一不慎就會被誤導成了「膚淺的人」(就像那些頑固的猶太人)。

當時猶太人用「狗」來貶稱外邦人(參太15:26),保羅卻用以貶斥那些誤傳福音的猶太人,因為他們像狗一樣叫個不停(參詩59:6,14),如影隨形,老是打擾保羅傳福音的工作。他們頑固、膚淺地認定天國必須從猶太教門進去,人必須守割禮和摩西律法,更堅決拒絕接受耶路撒冷教會的議決(參徒15章)。這些「作惡的人」不但狙擊保羅,更攔阻福音的工作。當他們自以為行割禮時,卻是「割損身體」(κατατομή,即割下、肢解),實有異於「割禮」(περιτομή)或「受割禮」(περιτέμνω)。保羅諷刺他們雖然與神立約卻沒有真正的順服神,更因傲慢、偏見攔阻福音的廣傳,因此,他們不是行割禮,只是割傷自己的身體而已。他們自以為「擇善固執」,卻只是死守傳統,拒絕基督信仰的更新。然而,我們今天該如何更新信仰呢?「以神的靈敬拜」在《環聖》被翻譯為:「靠神的靈事奉」,更新的信仰不是單指敬拜模式的改變,因為儀式並不是更新的唯一方法,而是將敬拜生活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中,將不同的處境化成遇見神、事奉神、榮耀神的機會。另外,何謂膚淺的信仰呢?就是知而不行,行而不善。相反,更新的信仰就是每天實踐、經歷、思想、沉殿並檢討。這種催逼、轉化、領受,向外傳遞並成為流通管子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更新不是只面對過去,更是每時每刻的更新。

價值重塑灼真金(腓3:4-8)

「儘管我有理由倚靠肉體。如果任何別的人認為自己可以倚靠肉體,我更可以倚靠了;我出生第八天受割禮,屬於以色列民族便雅憫支派……然而,不管從前甚麼對我是贏利,我現在因基督的緣故都當作損失……把一切看作糞土,為要贏得基督。」(腓3:4-8《環聖》)甚麼是價值重塑呢?就是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價值觀而排列優先次序。保羅從前遵從猶太人的傳統,認定血源、宗派、摩西律法、禮儀等才是首要,但是當他在大馬色路上遇到耶穌後,整個生命價值觀及優先次序從此改變──從前有益(贏利)現在成了有損(虧損)。弟兄姊妹,你昨天持守的美德,今天有否因現實環境而改變?如果我們的生命不更新,便會無力面對將來,更遑論眼前的困境了。

可是,更新不是單靠自己的能力或努力便能做到。基督教信仰顛覆了世人的自恃和傲慢,更戳破了我們內裏錯誤的認知。試想想,當初被世人視作最羞辱的十架刑具,今天竟被轉化為萬世榮耀的記號!保羅提醒我們,重整價值的關鍵不是選擇或放棄,而是靠着洞悉透徹的眼光;也不是靠個人意志去苦苦掙扎,然後便能「放下」。這種眼光、洞見不是靠着知識就可以擁有,而是必須靠着神。唯獨「因着基督」,我們才能洞悉過去所擁抱的都是糞土(污穢),那麼你自然便會放手。所以,我們的心力不應放在掙扎之上,而應放在上帝身上並明白祂的眼光。如果你仍然不能理解,那麼請聽聽耶穌的警告:「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參太16:26、可8:36、路9:25)

價值重整就是捨棄舊我,背上十架(太16:24-25),得着新我。然而,不要只捨棄「未信主前的舊我」,更要捨棄「昨天的新我」──因為「他」已變成「今天的舊我」!我們每天與神相遇(透過讀經、靈修、查經、聽道、崇拜)之後,便要學習捨棄「昨天的舊我」,得着「今天的新我」!假如你今天仍牢牢的抓着多年前剛信主的「新我」,便難以應付「今天」這動盪多變的世界了。

效法委身見信心(腓3:9-11)

「得以在他裏面與他聯合,擁有的不是自己因律法而得的義,而是因信基督而得的義,就是從神而來、基於信的義,使我可以認識基督──體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藉着效法他的死,成為他受苦的夥伴;這樣,我也許可以從死人中復活。」(腓3:9-11《環聖》)如何效法委身便能夠見信心呢?這是一道複雜的神學問題,簡單而言:因律法稱義──猶太人認為自己能靠着守摩西律法而得到神子民的身份;因信稱義──單單因信靠耶穌基督而得着神兒女的身份。然而,我們不能停留於此,而是要認識(γινώσκω,身心靈的認識)基督,並且「體驗他復活的大能」。不但如此,保羅更提出門徒要「效法」(συμμορφόω,在一起)他的死,成為他受苦的夥伴。保羅提醒我們,信靠基督不是單單的接受恩典的禮物,如果生命要改變、重新得力,便要效法「耶穌基督的死」、體驗他「復活的大能」。雖然保羅在這裏引入「成聖」的觀念,但早在摩西律法便已經提出這說法──至高至聖者不能與不聖潔的相交,有罪的人若不被「聖化」,就不能親近至聖者(更可能會被擊殺)。這本是舊約中專用於祭祀的詞彙(參出19:10,14,22、撒下8:11),然而在新約,耶穌卻清楚指出「成聖觀」不應停留在禮儀之上,而應用於道德的層面(參太15:19-20),因此使徒提出更高層次的解讀──人必須潔淨心靈(徒15:9)和良心(來9:14),才能成聖。基督教的信仰核心,就是沒人能藉着行為去換取神的恩典,故此,因信便能稱義實在是白白的恩典!雖然成聖須用工夫,但如果不能成聖,基督徒的生命便沒法認同和經歷基督復活的大能和祂的受苦、受死。因此,保羅要求門徒要活得像一群與神立約的子民,其生命的蛻變是回應呼召,捨己、背十架跟從主。如果我們得救後只是「懷寶自珍」,不更新生命,便會無力面對各種挑戰。
那麼,成聖與受苦到底有何關係?我們要體驗耶穌的無辜受苦、效法祂的死,並且成為祂受苦的搭擋(參彼前1:7、4:1-3)。原來受苦、受試煉、生活上的煎熬,都可以是神煉淨人的方法,有助除去我們內心因自恃而產生的困擾和執着。保羅深信縱使有一天他要為主殉道,生命卻不會因此終止,他的身體終有一天會復活過來。換言之,為主受苦、為愛受苦都是值得的,甚至無辜受苦也只是效法基督,然而我們卻千萬不要為罪受苦、為愚蠢而受苦。

另一方面,向罪死便得自由,可謂先死而後生(羅6:4-11)。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執着和慾望,它們令我們活得不自由。保羅說:「我真是苦」(羅7:24),這不單是外在的,更是面對世情時內心的約束、制服自己之苦。自我的靈命成長就是要「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林前9:27)──結束舊我被罪捆綁的掙扎,就是對成功的慾望、名譽的執着、聲望的追求,控制別人的權力慾等等。成聖須用工夫不是神學的空談,而是整合神學理論與生命經驗,以對人的愛成為生活動力、以對事物的透徹瞭解扭轉執着、以信靠上帝使自己重新得力!

結語

我們的確不是活在單純的童話世界或烏托邦之中,你和我仍活在罪的世界,人仍會與神為敵(我們還會繼續犯罪)。甚麼才是效法委身呢?就是經歷上帝給我們的試煉,並從中體驗上帝的大能。只有經歷這份突破後,才能將之化為勝過任何挑戰的力量。求主幫助我們對他人有包容,對自己有忍耐與突破。但願我們能以愛相繫,共渡艱難,直到見主之時,被主稱讚我們都是忠心及良善的管家。

九龍城浸信會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