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浸信會
85周年

講道訊息

少的真的不小

經文【太20:1-16】

講員:陸倫泉牧師   記錄:羅慕琳姊妹

引言

「少的真的不小」,指的是香港少數族群(包括傭工及南亞裔難民等)。首先,我們不能低估他們的重要性。其次,這是一個挑戰,我們應該把他們看得更重要。許多時候,他們好像跟我們沒有深入的互動關係,但從神角度來看,他們都是寶貴的。馬牧師上週論到約拿是神拯救尼尼微人的橋樑,我們會否也是本地少數族群被拯救的橋樑?徒17:26-28提及「預先定準」,神的旨意是「要他們尋求神」,使萬民得救,都能夠回轉敬拜神。

葡萄園的比喻

神有全權的管治性,但祂卻容許撒但成為「空中的掌權者」,又容忍人在其中的操控,因此很多的事情都變得「不公平」。然而,我們要謹記,神有完全的治權,只是祂容許這些事情的發生而已。人要明白世界會有不公平的事,但同時也是事奉的機會,我們要在不公義當中彰顯神賜予的公義和屬靈特質,為神而活。當我們再三思想這比喻,便會發現「葡萄園」其實是喻表天國。我們必須重新審視這比喻的視野、角度和對公平的定義。如果從第一批工人的視野來看(即「清早」那批),當他們看到最後一批工人只工作了一小時,便同樣得到十二小時的工資,從工資和工作時數來看,當然會覺得不公平!可是,如從最後一批工人的角度來看,只工作了一小時便有十足的工資,當然很划算。然而,這兩個視野或角度都不是正確的,我們應從園主的視野去解讀,才能明白其真正的意思。

在經文裏,葡萄園園主的名詞和代名詞共出現了25次,因此他才是當中的主角。從他跟不同時段工人的對話中,可以反映出他的屬性和性格。「園主」代表了耶和華神自己,而「葡萄園」則是天國,「不同時段的工人」代表萬邦、萬族或萬民,「一天的工錢」即天國的接納、神的救恩。第一批工人是猶太人,其餘不同時段的工人就是外邦人。如能明白這些喻體,就會明白神有三種對萬民的心意。

一、神是有憐憫的心去尋找萬民

葡萄園園主先後五次到市集雇工。一般而言,由於雇主對工作量心中有數,因此一次便可以找齊所需要的人手。然而,這園主並沒有這樣,而是分批的找人。這亦是比喻中重要的地方──不同時段的工人代表不同的群族。園主一次又一次的外出找工人,甚至到下午五時(申初)仍然在找人。他是希望尋找所有在外面閒站的人,然後邀請他們都進園工作,因此不停的進出、尋找。這比喻中另一鮮明的對比就是第一批和最後一批的工人。人在購物時,總會先選最好品質的東西,同樣,那位園主挑選工人時,第一批被選上的工人極可能是聰明、強壯、做事有效率、積極有自信或比較富裕的人;之後的工人可能相對比較弱勢,他們一樣要養妻活兒,同樣是早起找工作,只是沒有被選上,因此「被貧窮」、「被邊緣化」。園主積極尋找這些人,就像神不住的尋找失喪的靈魂,這正好呼應了彼後3:9「……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和太18:14「……不願意這小子裏失喪一個」。

二、神滿有接納的心去擁抱萬民

這比喻後來說到發放工錢,當中可以看到猶太人和外邦人的對比。在猶太人的眼中,自己是唯一被揀選的人,因為他們是和神立約的民族,耶和華是他們的神,他們守律法、行割禮、有禮儀,懂獻祭,懂得如何做與神立約的子民。然而,在神的眼中,猶太人並不是唯一的子民,神真正的心意是揀選猶太人做祂的工作、成為祂的器皿,並使祂的名得到高舉、傳遍萬邦,萬民因此得到祝福,能夠回轉、悔改、敬畏神。

回到分發工錢的事上,最後一批工人先得工錢。在園主的眼中,每一個人在不同時段進入葡萄園所得的工錢是一樣的──都是一天的工資。園主是平等地對待每一個願意工作的工人,可是最先一批的工人在得工錢後就開始埋怨。他們在太20:12問園主:「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嗎?」當我們仔細地思考,便會發現原來不是錢的問題,而是身份的問題。第一批的工人就是被揀選的族裔猶太人,情況就像早期教會中,當猶太人看到不守律法、沒行割禮,也不懂如何獻祭的外邦人也可以信主時的不滿。園主以太20:13、15的三個問題來處理這個埋怨,它們已經有答案,是對方不能回應的「問題」,主要針對的就是第一批工人的自義及其優越感。

(1)「朋友,我不虧負你,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錢銀子嗎?」(太20:13)「朋友」這個字是重要的,原文hetairos是一個負面的字詞,與同樣解作朋友的philos形成強烈的對比,例如約15:15便用了後者:「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Philos有互動、真摯、恩典和愛的意思,而hetairos則沒有。Hetairos這個字也指出對方有私心,在新約聖經中只用了3次,除了此處,還包括:太22:1-14王為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就打發僕人去,請那些被召的人來赴席,他們卻不肯來……王進來觀看賓客,見那裏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裏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太26:50耶穌對出賣祂的猶大說:「朋友,你來要做的事,就做吧。」另外,「講定」原文symphōnéō和symphony有相同的字根,有異口同聲、合約形式的意思。回到第一條問題,第一批工人是回答不了的,因為園主與他們早就講定工錢是一錢銀子。

(2)「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太20:15上)當中帶有法律的意味,現代的說法就是:「對於我合法擁有的東西,難道不可以合法地用我的方法使用嗎?」既然是合法的擁用,誰也不可以阻止他合法地使用吧?所以,第二個問題也是不能回答的。

(3)「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太20:15下)這是一針見血的。在當時的希羅文化背景裏,眼代表了人的內心,眼神清澈則內裏清心,眼紅即是「火爆」、憤怒,和「極度恩慈」是一個對比。園主是極度的恩慈,但第一批工人卻很憤怒,因為他們自義和充滿了優越感(就像約拿)。太20:14上園主說:「拿你的走吧!」字眼看似很溫和,但請留意這裏使用了感歎號。在聖經中,使用感歎號表示需要留意其背後的內容、當時的氣氛及字詞的運用。這裏的意思帶有「不要再爭辯」的斥責及叫人離開的意思。太20:14下「我給那後來的和給你一樣,這是我願意的。」當園主願意如此行時,其他人根本沒有反駁或置喙的餘地。

「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太20:16)這裏說明了,只要能進入園內便成了,不用在意先後次序,因為所得的都是一天的工錢。同理,救恩亦不必分前後,我們看見神恩典的重要性,因此這裏說在後的必要在前,在前的必要在後(另參太19:30「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事實上,在太18-20章,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顛倒世人價值觀的事,例如18:1-5「……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20:20-27「……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等。

三、神用祂的恩典來重整萬民

葡萄園的首批工人是「合約式」的,訂明工作一天便有一天的工錢,其後的工人都不是事先訂好條件的,而是「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太20:4),他們不是相信合約而是相信園主的屬性和誠信。現實處境當然不會如此,然而那些工人原本就等不到工作,到葡萄園至少比沒有工作好;他們也相信園主會給予合理的工資,到最後竟然是整整一天的工資,真是喜出望外。我們可以看到園主在當中重整、甚至顛覆了他們的價值觀。

整個比喻的重點在於太20:6、7,也就是第五批工人和園主的對話:「約在酉初出去,看見還有人站在那裏,就問他們說:『你們為甚麼整天在這裏閒站呢?』他們說:『因為沒有人雇我們。』他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如果「轉換」成天國的比喻,就是:「『你們為甚麼還在閒站、不進入天國呢?』他們回答:『因為沒有人把神的救恩、恩惠、慈愛帶給我們,沒有人邀請我們進入天國』。所以神說:『你們也進天國去。』」很多譯本的聖經都沒有翻譯原文最後的一句:「你們必得着應當得的」,然而這卻是十分重要。這句是以「你們」開始,不像園主對第二到第四批工人說:「我必給你們……」般,把「你們」放在後面。這是一個很大的、重整生命的認定,也是一個重得自己的身份和尊嚴的肯定!生命的重整、尊嚴是不能用錢買到的,也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認同和關係。園主說:「你們必得着……」,是表明能體會第五批工人的掙扎和苦楚。在我的事奉經驗中,同行互動、建立尊嚴,幫助對方成長,往往比回報來得重要。正如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所說:「要與人同行,而不是為對方做事。」(Being for others, but not doing things for others)同時也讓人想起威爾斯(Samuel Wells)的名句:「與教會同活,與世界同活。」(Being with the church and with the world)

結語

「少的真的不小」,從神的角度來看,香港的少數族群也是寶貝。宣教完全是源於神拯救萬民的本質,所以我們要明白神的屬性,懂得如何「尋找」、「擁抱」和「重整」。當明白父神的心意後,才可以明白神賜予我們出黑暗入光明的身份,繼而成為神拯救萬民的福音橋樑。

九龍城浸信會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