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浸信會
85周年

講道訊息

亂世中的愛

經文【得4:1-12】

講員:方憬仁傳道    記錄:羅慕琳姊妹

引言

在舊約聖經中,大衛的名字最早出現在路得記4章17節。有人認為書卷記載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當中提及路得如何與她的「Mr. Right」波阿斯相遇、相愛,幾經波折終成眷屬,並誕下兒子。當準備這篇講章時,我發現了一些有趣的問題,因此想與大家一起深入探究,嘗試了解當中如何描述一個關於「亂世中的愛」的故事。

逆轉的福音

誰是路得記的主角?傳統上都認為是路得,因為第2至3章都描述路得與波阿斯的邂逅。這是合理的,然而,我嘗試提出另一個可能性──主角應該是拿俄米。得1:1-5描述了令人傷感的圖畫。第1節,起初一家四口齊齊整整,由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當家;第3節,丈夫過世,剩下婦人和兩個兒子;第5節,兩個兒子死了,剩下拿俄米。經文刻意描寫他們一個一個地逝去,只剩下拿俄米一人。因此,得1:13拿俄米形容自己比兩位媳婦還苦,她認為耶和華伸手攻擊她。得1:19-21當拿俄米和路得來到伯利恆時,城裏的人便問:「這是拿俄米嗎?」拿俄米回答:「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瑪拉。」意思是:她的生活不再甜蜜,而是充滿苦頭。她再說:「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滿滿地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

第2至3章對拿俄米的描述不多,而到了第4章,路得與波阿斯誕下了一個兒子。一般而言,若路得是主角的話,經文應該描述眾人如何祝賀路得,因為她既得了丈夫且得了兒子。可是,從4:14到結束,經文再也沒有提及路得。相反,14-15節卻形容婦人們祝賀拿俄米,又為她感恩,而17節鄰居更說:「拿俄米得孩子了!」回想剛才提及1:1-5的圖畫,一家四口輪流死去,只剩下拿俄米一人;現在,拿俄米得到了兒子、又得了一個「比七個兒還好」的媳婦。(4:15)正如1:21拿俄米的自白,起初她滿滿地離開,卻空空地回來,然而,現在她經歷了「逆轉的生命」,生命經歷了拯救、有了依靠,不再生活於不受保障的環境,她的生命由「絕望轉化成盼望」。這既是「逆轉的生命」,亦是「逆轉的福音」。

神人同工

我們理解到路得記的主角可能是拿俄米,她「逆轉的生命」展現了神的拯救,更是福音的本質,然而,是誰成就這「逆轉的福音」呢?大家可能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上帝的拯救吧!全卷書裏,「耶和華」(The Lord)出現了18次,「上帝」(God)則出現了兩次。它們大部分都出現在人的對話之中,如祝福、起誓等,又或者出現在人向上帝的禱告裏,其中幾次是拿俄米訴說上帝如何使她受苦。整卷書中,唯一一次明顯描述上帝的工作,是4:13「耶和華使她懷孕生了一個兒子」。回到剛才的問題,是誰成就這逆轉的福音?讓我們探討波阿斯的角色。

「救贖」的概念

聖經《和合本》的翻譯以「至近的親屬」來形容波阿斯。事實上,「至近的親屬」的原文是指「救贖者」(Redeemer)。《新譯本》使用的是「有買贖權的近親」,而《呂振中譯本》使用的是「贖業至親」。以上兩個翻譯也許讓人費解,但「贖業至親」的概念在當時的以色列是常見的。按利25:23-34規定,假如家族中有人變得貧窮,甚至要變賣產業維生,家族中最近的男性親屬便有責任替那人贖回產業,並將之交還;而申命記25:5-10則規定家屬中最近的男性親屬有責任迎娶家族中的寡婦,以致她能有兒子承受死去丈夫的產業。以上便是以色列人中「贖業至親」(Redeemer)的責任。

當時拿俄米的丈夫和兩個兒子先後去世,只剩下三個寡婦,除了拿俄米外,還有兩個媳婦──路得與俄珥巴。她們在摩押地聽到神賜糧食給猶大地的消息,於是,拿俄米勸喻兩個媳婦返回自己的父家。最後,俄珥巴離開了拿俄米,而路得則堅持留在婆婆的身邊。兩個寡婦回到伯利恆,她們的生活非常困難(特別在父系社會裏)。路得為了生計,於是到田間拾取麥穗,碰巧去到波亞斯的田並且得到善待。

後來,拿俄米發現波亞斯是丈夫以利米勒的其中一位「贖業至親」,內心在絕望中重燃了盼望。在第3章,路得按拿俄米的吩咐去找波阿斯,希望他能以「贖業至親」的身分幫助她們。最後,波阿斯說:「……我實在是你一個至近的親屬,只是還有一個人比我更近……倘若不肯,我指着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為你盡了本分,你只管躺到天亮。」(得3:11-13)

得4:1-2描述波阿斯到了城門口,在十位長老面前,與拿俄米最「近親」的親屬對話。那位近親起初願意按着律法的要求,向拿俄米買地及施與幫助。然而,當他聽到不單要買地,還需要迎娶路得時,便選擇放棄。經文未有清楚解釋原因(他可能怕帶來厄運或影響自己的產業),無論如何,他最終選擇放棄「贖業至親」的身分。故此,得4:7-8描述他按照申25:9-10的吩咐,脫鞋給波阿斯為憑證。得4:9-12形容波阿斯承繼了「贖業至親」的身分,並在眾長老民眾面前承諾會向拿俄米買地並迎娶路得。正如眾人的祝福,後來波阿斯與路得真的生了一個兒子俄備得,他能夠承繼並保留父親瑪倫的產業,血脈亦得以延續。

波阿斯活出上帝的「恩慈」

我們從路得記看到波阿斯的行動超越了律法的要求,並見證着上帝「恩慈的愛」。律法是以色列人最重要的生活基礎,律法不單教導人如何與上帝結連,也教導人如何在信仰群體之中與他者結連。按着律法的要求,波阿斯原非拿俄米家族中最近親的人,他並沒有責任幫助拿俄米和路得。那麼,是否因為波阿斯非常愛路得呢?有兩方面顯示了他們之間,並非只是男女之間浪漫的愛情。

第一,從波阿斯與眾長老的關係中,我們可以推測他有一定的地位,因為他有「揀選」人的權力:「波阿斯又從本城的長老中揀選了十人」(得4:2);故此,我們推測他應該比路得年長許多。第二,在猶太文化中,如他有一定的年紀,理應早有妻子。換言之,波阿斯的行動遠超上帝律法的精神,充分展現了上帝「恩慈的愛」。因為「贖業至親」不論要向拿俄米買地或是迎娶路得,其最終目的也是讓瑪倫的血脈和產業可以承傳下去,明顯是吃虧的行動。然而,波阿斯甘願吃虧、不怕犧牲,仍然選擇幫助拿俄米和路得,使拿俄米的生命得以逆轉,生活有了依靠。同時,拿俄米的兒子使瑪倫的血脈得以延續,不致在以色列支派中被除名。換言之,波阿斯充分活出了一份甘願吃虧、不怕犧牲的「恩慈的愛」。

神透過人成就救恩

回到最初的問題,是誰成就了這逆轉的福音?是上帝還是波阿斯?上帝在路得記中看似很少出現,然而,得2:4談到波阿斯出場時,經文形容他剛剛從伯利恆回來,來到田間見到路得。在《和合本》,有一個字沒有被翻譯出來,就是:「看呀」(Behold),而《和修本》則將之翻譯出來。「看呀」可能是敍事者留下的一個記號,讓讀者留意即將有重要的事情要發生。另一個解釋,這個字的作用是形容神的工作將要發生。換言之,波阿斯與路得的「邂逅」是出於神的引導,並且間接地成就了對拿俄米的救贖工作。如果按這樣理解的話,我們便能夠認信上帝的同在一直並未改變,只是上帝以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成就祂的救贖工作,逆轉人的生命。

再宏觀一點來看,路得記在舊約聖經的位置是排放在士師記與撒母耳記(上下)之間,背景是「士師秉政的時代」,也是一個各人任意而行的亂世,不斷的重複着「以色列人犯罪、上帝降下懲罰、以色列人悔改呼求、上帝施行救贖,再回到以色列人犯罪」的循環。在如此沒盼望的亂世,上帝表面上看似缺席,然而,路得記告訴我們,即使在亂世之中,上帝的同在一直並未改變,只是以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來成就救贖工作而已──人豈會想到路得在陌生的環境生活,竟然來到波阿斯的田間拾取麥穗,他們後來結婚並誕下大衛的祖先……最後,耶穌作為彌賽亞,在十字架上成就救贖,超越了律法並顯出神的恩慈!

事實上,上帝的救贖工作能得以成就,一方面全靠祂以奇妙的方法引導波阿斯、路得及拿俄米的生命,另一方面,也需要人的回應和配合。在亂世中,波阿斯選擇不怕犧牲、甘願吃虧,活出這份恩慈的愛,讓人經歷上帝的愛,為人帶來逆轉的生命和福音。因此,是誰成就了這逆轉的福音?我會說,既是上帝,也是波阿斯。昔日,上帝能使用波阿斯的生命;今天,上帝同樣也能使用我們的生命。

多作「小事」

今天,你的生命願意被神使用嗎?許多時候,「被上帝使用」並非要作甚麼大事。相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多留意別人的需要,例如,在街上遇見推着紙皮的公公婆婆,選擇停下來,幫他們推一段路等。我們永遠不知道上帝會如何使用我們,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問候、陪伴或祈禱等。哪怕只是舉手之勞,這些行動卻好像在漆黑中的亮光,而上帝卻可透過這些行動,讓人經歷逆轉的生命、逆轉的福音。

去年年底,我3歲的兒子因為細菌感染住院整整15天,我和太太輪流到醫院照顧他,身心交瘁。那時候,有肢體主動給我們準備膳食。吃着吃着,我便感動落淚。事實上,她沒有責任幫助我們,但她卻選擇犧牲時間、金錢和心思。上帝藉着她做的飯,讓我在艱難中深深感受到上帝的愛,以及看見上帝的同在。

結語

在亂世之中,作為跟隨耶穌基督的門徒,你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你願意學習波阿斯的生命,不怕犧牲、甘願吃虧嗎?你願意在日常生活中,活出這份恩慈的愛,讓人經歷上帝的愛,為人帶來逆轉的生命、逆轉的福音嗎?這些有需要的人近在咫尺,可能出現在街上,或是在你的學校、公司、朋友間、家庭或教會之中。願神透過我們的幫助和陪伴,讓他們經歷上帝的愛和同在,以致他們經歷逆轉的生命、逆轉的福音。如此,當你愛他們,就是愛上帝;愛上帝,就是愛他們。在亂世之中,作為跟隨耶穌基督的門徒,你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呢?

九龍城浸信會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