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浸信會
85周年

講道訊息

謙卑的同行者

經文【腓2:1-4】

講員:黃榮基傳道     記錄:羅慕琳姊妹

引言

在腓立比書開首,保羅表明自己正因基督的緣故落入被囚的處境,同時傳福音的工作也面對別人出於自私、引起紛爭等不懷好意的攻擊。保羅一直以來都經歷不少苦難,只是在此要特意提醒腓立比信徒,他們現今所經歷的痛苦,保羅能感同身受,因為他既曾經歷過,也正在經歷!

何謂團契

保羅的勸勉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語句,他明白信徒的處境,透過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令大家產生共鳴,這種「真實體會」的勸勉方式正是腓立比書的特色。保羅常常提到自己及兩位戰友提摩太與以巴弗提的事,就是要讓信徒知道自己並非孤單地行在受苦的路上,而是與保羅及他的同伴一起經歷休戚與共的日子,因為他們都在基督裏成為一同受苦的夥伴。這種夥伴關係便是「團契」。在保羅的觀念中,團契不僅是與其他弟兄姊妹聚在一起、有人陪伴,而是彼此有着緊密的關係,能夠共同分享一些重要的事物,包括:一)建基於基督的救贖,信徒能與基督結連,共同分享主的恩典;二)信徒能與聖靈結連,也藉聖靈與其他信徒結連;三)分享同一目標,在福音的事上共同承擔;四)除了共同分享神的恩典,也共同分享祂的受苦;五)在生活上一起分享自己所擁有的,包括金錢等。概括而言,信徒在一起是因為基督的恩典,並靠聖靈的幫助,共同承擔福音的使命,甚至一起為主受苦。

腓立比信徒與保羅就是這樣的團契關係,他們擁有共同目標,為着福音而齊心努力,保羅的書信正是要勸勉信徒繼續持守目標。然而,腓立比信徒正面對兩方面的難阻,一方面他們要面對因信基督而帶來的苦難,經歷羅馬社會對基督信仰的敵視,這是外患;同時,他們也面對內憂,這群體內部發生了問題,引致關係面臨大危機,而保羅需要他們正視這內部矛盾。

回顧屬靈恩典

「所以,你們如果有甚麼在基督裏的鼓勵,有甚麼發自愛的安慰,有甚麼聖靈的共享,有甚麼慈悲憐憫,就應該有同樣的意念──有同樣的愛,心思相同,意念一致,好使我充滿喜樂。」(腓2:1-2《環球聖經譯本》)經文起首的「所以」,表明保羅接下來的勸勉是承接了上文1:27-30的內容,正是剛才提到的內憂與外患。假若內部矛盾沒有被正視與處理,整個群體只會變得散渙、失去方向。當共同面對外在困難時,群體也許會變得更團結,然而,假如內部關係同時出現問題,卻可以將群體瓦解,不僅未能處理外部的挑戰,更會不斷產生內耗,令福音使命的目標受阻礙。因此,當面對外患時,群體更要有勇氣正視內部矛盾。

在原文中,保羅以四個「如果」來組成第一節的內容,這並非假設性的語氣,相反,這四次「如果」可以用「既然」或「因為」一詞去代替。其中包括四樣建立關係的屬靈恩典:一)「在基督裏的鼓勵」──指信徒因與基督連結而得着主的鼓勵與幫助,也可能是保羅以往對他們的勸勉是建基於基督的教導。他們曾經歷過這恩典,在現今的處境更需要;二)「發自愛的安慰」──是指源於神的愛,既指保羅對信徒的愛,也是信徒之間的愛,這三個層面的愛都是他們曾經歷,也必須繼續經歷的事;三)「聖靈的共享」──這便是剛才提到的「團契」,信徒經歷與聖靈的團契,也藉聖靈的力量,在彼此之間建立團契,保羅與腓立比信徒間也是團契,這些團契都是他們親身經歷的親密關係,令他們一直堅持完成福音的使命;四)「慈悲憐憫」──既指主對信徒的態度,也可以是保羅與信徒之間一直保持着的態度,也是信徒之間應有的態度。這四個元素均出現在三個層面的關係之中,包括:信徒與神之間的關係、信徒與保羅間的關係和腓立比信徒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哪一種關係,保羅是要腓立比信徒回想過往的經歷,再從以上三個層面的關係中重尋這四個重要的元素。他們必須抓緊它們來面對內部危機並改善他們之間的關係,以致能達到保羅的目標──信徒之間能夠懷着「同樣的意念」(這裏特別指向1:27提到的「福音使命」)。

這四個元素明顯都與神有關。一個群體能否建立真正的團契關係,關鍵在於能否與神建立真正的關係,以致眾人的生命能經歷改變,也經歷與別人的關係的改變。假如內部關係出現張力、甚至衝突,眾人便應先檢視自己的生命,更新對別人的態度,否則,各不相讓只會難以走向復和。保羅提醒,我們要回想從神得着的恩典、以往與弟兄姊妹的美好關係,以致能放下執着。昔日,我們因着神的慈悲憐憫才能夠站立在神的面前,今天,我們豈不應同樣地對待弟兄姊妹嗎?

放下與謙卑

保羅勸勉的焦點,是叫信徒能夠懷着同樣的意念,以致成為合一的群體。接着他在第2節中段,以及第3-4節補充說明怎樣做才能達到這種合一:「……有同樣的愛,心思相同,意念一致,好使我充滿喜樂。做任何事都不要自私自利,也不要妄自尊大,倒要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優越;人人都不要只關注自己的事,也要關注別人的事。」(腓2:2下-4《環球聖經譯本》)有時候,我們對「合一」會有誤解。第一,合一不代表單一,不是將我們變成機械人、接受相同指令、接受同一的思想,或只能不加思考地執行各樣的吩咐;第二,合一不是叫我們為了合一而犧牲真理。當發現領袖的決策有問題,或發現弟兄姊妹犯錯時,我們便很容易被勸導要息事寧人,以免分裂教會。可是,如果當碰上問題時,只是遮掩、逃避,甚至不了了之,群體可能將要承擔更大的惡果,事實上,表面的和諧未必對群體有益;第三,合一不是強加於人,將群體變成「一言堂」。有些肢體在處事上不容易接受別人提出的意見,反倒認為對方不順服和破壞合一,但這做法只是以屬靈詞彙來包裝的偏執與霸道。相反,我們可以交流不同意見,以達至更好的決定。

保羅勸勉信徒要有同樣的愛,心思相同,意念一致,其焦點從來都是福音的使命,但他並不是說因福音的緣故而可以犧牲真理,因為傳揚福音與信徒的生命見證是不可分割的。保羅提醒信徒,當身處團契而大家也有共同目標的話,便要學習將破壞群體的態度放下,並且擁抱能建立群體的價值觀。保羅要求信徒放下「自私自利」及「妄自尊大」的態度,「自私自利」在《和合本》譯作「不可結黨」,但原文意思比較貼近「只顧自己利益」,即只以自己的好處為出發點,甚至利用群體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妄自尊大」在《和合本》的翻譯是:「貪圖虛浮的榮耀」,這可能會令人聯想到「渴望物質與榮華的慾望」,但其原意是指到人「自以為有尊榮的地位而輕看別人」。這在當時的羅馬社會是很普遍的,保羅提醒,這些事情不應在基督徒群體內出現,因為這些態度是極具破壞性的。
相反,信徒要學習謙卑自己,看別人比自己優越,這「優越」可理解為「比自己更重要」。請注意,謙卑並不是「自我形象低落的自卑感」,而是把自己看得合乎中道。從信仰而言,我們都是神所創造、被基督救贖,且被聖靈引導的人。我們既有各自的軟弱,但得神恩典賜我們作神兒女榮耀的身分;我們本無是處,都只是蒙恩的罪人罷了!既然如此,我們還有甚麼值得誇口、自恃,或可被人奉承的呢?「謙卑自己,看別人比自己重要」,就是要讓我們剔除這些虛榮感,把別人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使自己的眼目不再只看到自己,也包括別人。唯其如此,你才會學懂了解、體諒、甚至欣賞對方,而當我們能看別人比自己重要,便不會只關注自己的事,也會學習關注別人的事。我們生命的日程不再只是填滿自己的願望清單,而是甘願為別人更改計劃,甚至將一些願望放下,來成就別人的需要。這不是容易的功課,德國神學家潘霍華在《團契生活》一書提及在團契生活中需要學習的功課,在第四章〈信徒的服事〉有七個要點:

一)勒住舌頭的功課:不要用說話傷害人。
二)卑順的功課:學習服事他人,輕看自己。
三)聆聽的功課:愛弟兄,首要學習聆聽對方的說話和經歷,而不是下判斷。
四)助人的功課:不要不屑做最卑微的工作,提醒自己本是卑微,一無可誇。
五)擔當重擔:包容和忍受,讓別人成為自己的重擔,而不是控制對方。
六)宣揚聖道:將神的安慰和勸勉,慈愛但嚴厲地表達出來。
七)屬靈權柄:建基於學習聆聽與助人的功課,而非因才幹所形成的個人崇拜,否則儘管是屬靈的事,都會變得屬世。

保羅是好的同行者,他的勸勉不是冷冰冰的命令,保羅自己的經歷正反映了他所抱持的價值觀,也成為腓立比信徒的榜樣。腓立比書第三章正是保羅的自白,他原是地位高尚的法利賽人,嚴守律法,卻因基督的救贖而改變,願意放下以往一切的尊榮,謙卑地跟從主。他對以巴弗提患病時的憂心(腓2:27)、對腓立比信徒的愛,甚至願意為他們澆奠(死)在壇上(腓2:17),若按這個世界的功利主義的邏輯,一個成就卓越的保羅,他的福音果效如此顯著,又豈是寂寂無聞的腓立比信徒所能相比呢?然而,保羅卻用了另一種邏輯去思考,就是看他們比自己更重要。

總結

保羅謙卑地與腓立比信徒同行,又以自己的遭遇來鼓勵信徒,令信徒產生共鳴。他的勸說不只是說一些正確的事,而是透過他的經歷,讓信徒明白這些教導是切實可行的,而當中最重要的,是保羅以基督為榜樣。深願藉着今天的經文,再一次提醒我們要以基督和保羅為榜樣,成為別人謙卑的同行者。

九龍城浸信會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