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浸信會
85周年

講道訊息

是祂也是你和我

經文【太16:13-20】

講員:陸倫泉牧師    記錄:羅慕琳姊妹

引言

70年代有一齣電視劇叫《狂潮》,描寫了人與人之間的鬥爭,其主題曲歌詞:「是他也是你和我,同相親相愛也相爭……」,如果把中間的「他」字轉為「祂」,就會變成:「是祂也是你和我」,所述說的就是神在世間的恩情、是神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是神如何恩待我們。

城浸今年的主題是:「與神結連‧與己與人結連」。若要「與神結連」,我們首先要效法基督、傳揚基督、榮耀基督。要效法基督,則一定要在基督裏;要傳揚基督,則先要信靠基督;要榮耀基督,則凡事一定要以基督為首、專主為大。至於「與己與人結連」,則指向「一主一信一浸一神」,屬神的子民的信仰是一致的,我們並肩生活、齊心事奉、不分彼此,在生命中一起述說和實踐神的恩情。所以,教會的元首是基督,基督是我們的頭、磐石、大牧羊人,我們是身體、是小羊。如果每個人都連於基督,就能發揮不一樣的生命,散發基督的香氣。

今天的經文是基督論其中一段核心經文,說到彼得對耶穌的認信,其後就看見他的生命如何被改變、如何被神使用,以及他在早期教會如何當領導、把福音傳開。在解讀時,有六組重點字詞要特別注意,分別是:「基督,永生神的兒子」、「有福的」、「教會」、「磐石」、「權柄」、「天國的鑰匙」;而內容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兩條問題(vv13-15)

耶穌提出了兩條問題,第一:「人說我人子是誰?」。耶穌來到外邦人的地方,就問門徒:「外面的人是如何看我?」。當時大概有三個答案,門徒回答的是第一個:「施浸約翰」(參太14:1-2提到希律認為耶穌是從死裏復活的施浸約翰)。也有人認為耶穌是「以利亞」,瑪3:1,4-5提到末世時,神會差遣以利亞作開路先鋒,這讓人錯以為耶穌便是以利亞。第三個答案是:「耶利米」,因為他與耶穌的生命很相似。耶利米是流淚的先知,而耶穌看到耶路撒冷便哭起來、看到在聖殿內販賣和兌換銀錢的情況就發怒;耶利米和耶穌進耶路撒冷城均宣稱將有審判,而當時的領袖都不喜歡耶利米和耶穌,他們都被當成敵人,甚至被逼迫。由於兩人的生命相似,因此令人覺得耶穌會否就是耶利米。

當門徒回答了第一條問題後,耶穌又問:「你們說我是誰?」,這是十分重要的。v15的原文頗為複雜,但中文翻譯卻簡化了,也失卻了一些原意。中譯用「說」這比較中性、平淡的字,但在處境中卻有「尋根究底」的意思。耶穌先問外人如何看他,然後再問門徒自己的看法,原文中有「但是」這連接詞,反映了前後兩件事的對比。另外,原文重複用了門徒的代名詞三次,但中譯本卻只出現了一次。從原文中,我們發現耶穌非常重視門徒的答案,問完門徒外面的人是如何看待他後,也許我們可以如此翻譯v15:「但是,耶穌要問清問楚,便對他們(第一次)說:『你們(第二次)是怎樣看呢?』,然後再問:『你們(第三次)說我是誰?』」耶穌期望門徒給予個人化並且真誠的答案。v16於是,彼得就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這是一個滿分的答案,也是彼得對耶穌肯定的認信。
假如將兩條問答題放在一起,便會清楚看到其對比。當耶穌問眾人的看法時,是:「人說我人子(Son of man)是誰?」,而答案是施浸約翰或其他先知;但問門徒時,卻是:「你們說我(I am)是誰?」,答案是「基督永生神的兒子(Son of God)。」這是一個很大、很重要的對比,是人子(Son of man)和神的兒子(Son of God)的對比。事實上,太16章是門徒第二次認信耶穌是神的兒子,而第一次則在太14章。

使認信、得蒙福(vv16-17)

太14章描述了耶穌在海面行走的故事,最後門徒敬拜耶穌,說:「你真是神的兒子。」(14:33),而彼得在太16章的答案則是:「你是永生神的兒子」。當加了「永生」形容神時,是預表了猶太人的思維或意識形態,即神是自有永有的神,亦是與人同在的神。「永生」既是形容詞,也可以用作動詞。永生是需要連繫的,神藉着祂的作為及話語與我們互動,耶和華當時對以色列人的作為至今仍存在於我們當中,這神是永生的神。所以,當時彼得的認信、「永生神」這個字詞是重要的。

彼得說:「你是基督」,這是門徒第一次認信耶穌是基督,即認信祂是彌賽亞、是救贖者、是君尊的身分,背後更是一個拯救的意識形態。馬太福音之前也出現「基督」這個字,但卻是敍述而非認信,例如說到耶穌基督的家譜便只是「家譜的敍述」。另外,當希律王問祭司長和文士基督在哪裏出生,也是敍述式的。然而,彼得認定耶穌是基督卻是強烈的認信。

v17耶穌基督在彼得認信後的回應是:「你是有福的!」,有福的後面是一個感歎號,語氣強烈。這個「福」和第5章「八福」的「福」是一樣的,八福的中文翻譯也有感歎號,但原文則沒有。所以這個在v17原文有的感歎號是特別的。甚麼是福呢?是畢業、升職、賺錢嗎?這些都是好的,但聖經的「福」與「喜樂」卻不一樣。最主要的分別,是聖經上的「福」有神的悅納在其中,只要有神的互動,人才能得福。耶穌說彼得是有福的,因為他的認信不是屬血氣的,乃是屬天父的指示,是蒙福的賜予。彼得的福是受到神的啟示,因此能夠認信「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他的認信是蒙福的。

被充權、接使命(vv18-19)

v18耶穌說:「我還告訴你」,即之前所說的仍不足夠,現在要說的可能更強烈或與之前所說的同等重要。彼得的名在阿拉姆語是「磯法」,即希臘文的Petro;耶穌說:「你是彼得」,是要再次提醒彼得的身分。按聖經記載,每當人改名便代表有新使命,更有神在其中帶領的意義,例如亞伯蘭改名亞伯拉罕,是因為他被揀選為萬國萬族之父;雅各改名以色列,是因為他與神與人較力得勝,預表了以色列國會得勝。改名是重要的,因為當有新身分就會有新使命。

磐石(Petra)與彼得(Petro)可以說是同一個字詞,一般解經指到磐石就是彼得,而另一個解法就是建立在彼得那「耶穌是基督」、「耶穌是永生神的兒子」的認信上。如果把教會放在磐石上,那便很依賴這磐石的結構和特質,而磐石雖是建築物的核心,仍在建造中,但卻是持久、永恆、堅固的。然而,重點不單在磐石,而是甚麼人把教會放在磐石上。那麼,是誰在做建設?是耶穌;是誰的教會?也是耶穌。甚麼是教會呢?教會是一個被神呼召從黑暗入光明的群體。耶穌說他會建立自己的教會,因為他是教會的主人翁,對教會來說,他坐在王位、最主要的位分上。耶穌會把教會建造在磐石上。當主耶穌建立教會時,我們要如何配合呢?就是要跟從耶穌的方法、按耶穌的指示建立教會。

太9:38說耶穌是莊稼的主。耶穌是主,他建立教會,所以16:18說:「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無論如何,沒有東西可以勝過教會於磐石上的堅穩建設。陰間的權柄不能與磐石上教會的權柄相比,而當我們能夠懂得運用神的權柄的時候,陰間的權柄同樣不能相比。在使徒行傳,彼得在聖殿門前看到行乞的癱子,於是奉拿撒勒人耶穌的名叫他起來行走(3:6);早期教會有5千人信主,然後使徒被抓到會堂審問,大祭司問他們用的是甚麼能力、奉誰的名字去做這事,彼得回答:「他(耶穌)是你們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着得救。」(徒4:11-12)大祭司和其他人都感得驚奇,因為彼得和約翰都只是沒有甚麼學識的普通人,現在卻很大膽的說這些話,所謂見微知著,他們因此就「認明他們是跟過耶穌的」(徒4:13)。所以,耶穌基督的能力,特別是從死裏復活的能力、戰勝死亡陰間的權柄是與我們同在的,問題是我們要如何應用和彰顯屬靈的權能?

教會是耶穌基督、聖靈和使徒的,如果教會只有使徒不停的作工,卻沒有聖靈的同在、引證、帶領,也沒有基督內住的能力及生命力,那麼該怎麼辦呢?v19鑰匙代表權柄和能力,而天國的鑰匙不是一般的鑰匙。天國有王、有子民、有地土、有王權、有屬性,而且是已然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所以在地上被捆綁的,將來也要在天上被捆綁。同時,天國鑰匙是帶有被任命的意識,是有使命的;天國的鑰匙不可以被藏起來,恰恰相反,彼得得到天國鑰匙後卻不住地傳道,為萬邦開啟了福音的大門。

耶穌把天國的鑰匙交給彼得,這是帶有權柄的,是要讓他得到裝備,並實踐天國的使命。其實,天國的鑰匙就在我們中間(教會)。願意擺上、委身,尋求神國的使命、依賴祂能力的人,只要忠心事奉神,便會得到天國的鑰匙。這便是教會,是一個被神拯救、呼召出來的群體,亦是一個被獨特揀選的救贖器皿,是帶有能力的,能傳揚神的救贖(God’s Salvation)、擴張神的國度(God’s Kingdom)和彰顯祂的榮美(God’s Glory)。

結語

今天的主題「是祂也是你和我」,中心點是「祂」,不是「你和我」。有了「祂」,「你和我」才有意義。若果我們能夠忠於神,便會是屬神蒙福的子民。我們要謙卑、依靠神的帶領,懂得如何去順服掌權的耶和華、聖靈和耶穌,忠心於祂的工作。不單要明白,更要實踐,這樣的教會就是蒙神悅納的教會。

九龍城浸信會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