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浸信會
85周年

會牧書簡

日期: 2022年10月

主題: 靈性操練

作者: 曾智聰牧師


靈性操練常常給人一種「苦練」的印象,假如抱持着這種理解,的確可視為一種誤解。筆者以為,「操練」其實只是一種持之以恆的良好習慣,正如體能練習可加強我們肌肉的力量和強度一樣,而靈性操練則藉着禱告、靈修、讀經等方法使我們與主更親近,加強靈性生命的成長。

 

靈性操練所要強調的,可以從四方面探討:與神的關係、與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以及與受造萬物的關係。以「與人的關係」中的愛戀之情為例,親密關係觀點當中有所謂「愛情三角理論ICP」──親密(Intimacy)、承諾(Commitment)和激情(Passion)。人與人的親密關係裏尚且包含着不同的元素,神與人關係的範疇則肯定更為寬廣了。聖經也曾以不同的意象(imagery)去形容神與人的關係,例如:神是我的牧者(詩23篇)、我的父親(路15章及舊約多處經文)、我的朋友(約15:15)、主人與僕人、王與子民、葡萄樹與枝子、甚至是我的良人(雖然學者對雅歌的詮釋仍有很多爭議,但這意象卻具有豐富的靈修傳統支持)等等。

 

毫無疑問,追求與神關係的進深是絕對值得肯定的。可惜,過往不少信徒在與神的關係上大都只停留在知性的層面,忽略了同樣重要的情感層面,即自身內心世界的體驗、分享、回味等。近年宗教界常提及關係、對話的重要,其中「靈修導引」就是強調靈性關係、真情對話,而導引者的切入點,就是藉此幫助對象省察自己的生活如何與主相遇,並進入神人關係的核心。比起一般信眾常強調以理性思考、道德踐行的原則,這種做法更為徹底,大大有助喚醒今日信徒要重新考量自己與神的關係。

 

筆者於二零二零年開始修讀一個為期三年的「靈修導引」證書課程,並在教會開辦過有關靈命操練的課程及主領退修式的營會。每次帶領一些靈修操練體驗後,也會有分享及提問的時間,常常能夠增強參與者「有同行者陪伴、一同經歷」的美好體會。為深化有心追求者的學習,筆者認為安排個人靈修導引的約見機會,再配以退修營的方式,對培養參與者渴慕靈性的成長的確會有更大幫助。此外,筆者亦曾觀察到不少參加者從慢慢適應到投入安靜的環節,然後能作出具深度的交流和分享。他們都反過來成為鼓勵,以致加強筆者朝此方向深耕的動力。

 

藉着導引對話,的確可以讓人進入深度的靈命交流。在每週的團契生活中,信徒彼此間的相交不少只流於客套、保持距離的對話(偶爾在會議上有爭辯),筆者以為,若能令靈修導引式的對話成為弟兄姊妹之間的溝通文化,那實在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此外,筆者亦發現原來不少信徒心中都有着靈性上的疑問,需要回應和幫助,例如:懷疑主耶穌是否真的常與自己同行?靈修乏味或沒有得着,是否就是靈命有問題?在生活裏經歷巨大壓力而心中無法有平安,是否代表神對自己不公允或降下懲罰?然而,在課程及營會之後,每每都能在參與者的分享中聽到他們說獲益匪淺,筆者因此感到鼓舞和安慰。雖然艱難和疑惑並沒有從此一掃而空,但憑藉靈性操練中安靜體驗及深度對話,便能有助靈命的培育和造就。

 

人與人的對話過程中,其實可以是非常具建設性和深度的,而靈修導引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能帶領我們與弟兄姊妹彼此深入交流。不過,值得特別留意的是,靈修導引不單是指導者與受導者兩邊的對話,「那位默默臨在的主亦同樣在聆聽和啟迪」雙方,受導者同時要學習開放屬靈的觸覺,謙卑去感悟神在他們生命的呼喚和召命[1]。在這種「三者對話」中,「三方」均非常重要,缺一不可。這讓筆者不期然想起了以馬忤斯路上門徒遇見耶穌的敍事(路24章),在末段,主耶穌於門徒的家中藉着他們熟悉的擘餅動作,喚醒了他們,而他們就在那一刻認出了主!在過程中,門徒體驗到從迷糊到醒覺的歷程,主耶穌與他們的深度對話(靈修導引),正正是門徒發現主無條件的接納與愛的恩典時刻,他們同時能經驗到從悔恨到自由的轉化。原來信徒在日常的遭遇也可以是一次靈性的經驗,更可能成為一個遇見主及生命轉化的絕佳時機!只要我們願意多省察、多分享、多交談,便可以互相的靠近。

 

當我們身邊有一位樂意聆聽、願意關心、真誠接納自己、陪伴和扶持守望的同行者時,那無疑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

 

[1]譚沛泉著:《認識靈修指導》(香港:基督教靜觀靈修學會,2017),頁75。

九龍城浸信會 Facebook 專頁